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
森林探秘与自我疗愈
谭杰
《欢喜的森林》
赵卯卯 著
明天出版社

    《欢喜的森林》是赵卯卯最新创作的童话故事,也是明天出版社“童话中国”丛书推出的一部优秀力作。作者通过丰赡恣意的想象和纯真诗性的语言,讲述了小女孩“欢喜”在山林乡间的生活趣事和奇遇妙闻,在自然与温情的感染下,对山林进行了好奇而又大胆的探索,渐渐打开孤独封闭的心扉的故事。作者不仅从儿童视角出发,在贴近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童年经验加以想象,细微捕捉儿童内心流变,也在写作技法上对古典文化与现代想象进行对照糅合,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呼应了时代要求。

    捕捉儿童的内心波澜

    《欢喜的森林》中,欢喜突然被父母带到陌生城市生活学习,虽然表面不露声色,但被老师提到名字时,欢喜的“心底生出海一样大的羞愧”“心里的森林正在翻腾、呼啸,眼睛就要冒出泪花,那巨大的一团尖叫,正在胸腔里撞击”,“心里的一切都化作了灰尘”。面对新环境,她封闭起自己,社交障碍、语言障碍随之而来,欢喜的孤独之感主要来自不被理解和交流困难,也是个体意识觉醒的表现。孤独是生命的共性,人有人的孤独,森林有森林的寂寞。

    作者也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独立生发的哲思和通达的认知:“我们都像鸟儿一样自由,我想妈妈可能并不知道。”“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而是包容。”久居山林的“姥姥”积累了丰厚的人生之道和山林生活经验,却在欢喜急于知道答案时,只是给予了她智性启发:“山林的秘密不可说,因为它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探索,去经历。”“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必须永远属于某一个人的。”欢喜在乡下山林的奇遇时光中,充分释放好奇的内心本能,完成了森林探索,重新找回了内心那片生命力量充盈森林。

    奇思妙想刻画森林奥秘

    童年乐趣往往来自最简单的满足。这乐趣是远离陌生城市环境的束缚,信马由缰的自由,在对自然万物的好奇中感受众生平等皆自在的善良温情,这一切都在欢喜的森林里。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中就不乏对山林的想象。山林与世隔绝的幽远生发出无垠的遐思,自然万物有灵蕴藏的道性与神性,都令人向往。欢喜的森林,有它独有的烟火味道:姥姥的菜园、柴火炉烧铁锅,加上发光的月光盐,就有了世间难得的美味。山林有它声声不绝、绵绵不息的生命:山涧、湖、风、树、野兽、树上古老的鸟窝,它们各自发声,混响出山林的模样。山林有它不可说的秘密:有自己想法的小路会自己选择主人、能变成大白鸟的小鞋子、可以抓住的雷电、锻造星星的山谷、能通晓动物语言的萤火芝……

    山林也有它在经年累月中形成的生存规则,住在铜锁里的小狐狸,会交换它的秘密种子,只能种到月光盐罐里,像照顾婴儿一样悉心呵护,会结出奇异果子,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吃下,才能获得秘密;有月光的夜晚小狐狸会从铜锁里跳出来,中秋夜带欢喜到铜锁家里做客;星星山谷里锻造星星的仪式;山林集市有各种珍稀的物什,必须用自己最好的东西以物换物……这些是属于山林的记忆,也是时光走过的印记,作者以纯真的想象,予山林之物以生命、声音、色彩、状态,不制造曲折离奇,而是在细节的填充打磨中幻虚成真,重焕那些旧事物神秘又浪漫的光彩。吸引读者,尤其是充分激发起儿童的好奇心,满足儿童的探索欲,引导他们身临其境地去故事里、山林里畅游,建造属于自己的森林,认识自己的内心。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相比于构建现实的复杂和可能,童话故事往往更注重愿望的表达和满足。《欢喜的森林》中,“心中的森林”是童话的精神内核,整个故事可以看作是对森林秘密的探索发现之旅,也是孩童孤独内心的疗愈之行。

    《欢喜的森林》令人惊喜的,还在于它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赵卯卯以唐代志怪笔记《酉阳杂俎》《宣室志》《三水小牍》为引,选取优秀经典古籍中记载的奇闻轶事片段,以适宜儿童理解和喜欢的表达手法,创造性转化出月光盐、雷电、白鸟鞋、布满野兽足迹的石头、金蝶扑火等精奇的意象,创造出一个神秘灵动令人向往的森林之境,使童话呈现出中国现实、中国想象、中国味道相融相织的质感。

    “那是个美好的午后,蝉声覆盖山林,山风在老房子的前廊里奔跑,偶尔几声鸟鸣传来,就像落在湖中的石子,让山林泛起一圈圈涟漪。”《欢喜的森林》也会像一粒石子,在孩子们成长中无数个孤独、迷茫、疲惫的时刻,落入他们的童年记忆和童年想象,泛起层层涟漪。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教研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