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时指出,“一师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地方,要把这一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好”。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孕育的先进文化形态,是红色信仰、情怀、风格和担当等精神品格与物质载体的深度融合。新时代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精准对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特别是要善用红色文化这一宝贵财富,筑牢大学生精神之基,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红色信仰铸就青春理想,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红色信仰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劲动力。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相互激荡,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代高校要积极传承红色基因,用红色信仰铸就大学生理想信念。
一是要充分利用思政课这一主渠道,打造“红色思政课堂”,深入挖掘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将党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讲好、讲透、讲活红色文化蕴含的崇高价值和精神风范,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二是要建强“第二课堂”,打造“红色实践课堂”,构建体验式、交互式的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思政舞台剧、移动思政课和沉浸式红色音乐剧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深刻体悟革命先烈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矢志追求,激发师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
以红色情怀厚植文化自信,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红色情怀是对红色文化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仰,也是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精神滋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在于学问的积累,更在于文化视野的拓展。新时代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因此要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红色情怀弘扬红色文化传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光彩。
一方面要以文铸魂,塑造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学校以“红色传承·青春筑梦”和“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通过开展“红色歌曲传唱”“红色经典重温”和“国学史园”知识竞答等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赓续文化血脉、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家园。另一方面要以文弘业,助力大学生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大学生具有敏锐的时代触觉,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善用新媒体、新技术,以年轻化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表达推进文创融合、文旅融合,从而孵化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推动“互联网+红色文化”破圈发展,打造跨界共享、生动活泼的网上精神家园。
以红色风格锤炼品德修养,塑造大学生高尚品格。红色风格是红色文化的鲜明特征,它凝聚着革命先辈不朽功绩的精神特质。中华民族重视修身养性,强调品德教养是立世之本、行稳致远之基。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阵地,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领他们学思践悟红色风格,把红色风格内化为个人行为准则、外化为精神风貌,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砥砺高尚品格。
一是要引领大学生当好红色家风家教传承者。要把红色家风融入高校思政工作,通过邀请老党员、老战士和革命后代进校园,组织家风家训分享会、红色家书诵读活动,鼓励学生深入挖掘自己或身边典型的红色家风故事。二是要引领大学生当好公民道德模范践行者。通过开展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让大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提升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以红色担当传承艰苦奋斗,勇挑大学生时代使命。红色担当是红色文化内蕴的精神动力和追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和使命。一代代青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锻造了能吃苦、能奉献、能战斗的优良传统。新时代高校仍需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践行红色担当,培养他们绿色低碳、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拒绝贪图安逸和享乐主义,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一方面要深化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劳动实践技能。高校要立足学科特点,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文物云”监测平台,把“劳动教育大课堂”搬到车间田垄、建在产业链上,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开展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要笃行铸魂,构建实践转化机制,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大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时政热点聚焦、嘉宾现场答疑、案例分析研讨、学生现身说法、情景模拟再现等手段,举办丰富多彩的教学展示活动,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担当。
(作者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岳阳市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决策咨询专项项目[XJK24JCZD09]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