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紧扣“四个面向”加快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
李成伟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范国强(中)在实验室指导团队成员开展科研工作。 河南农业大学 供图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要求,并将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培养创新人才、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关键问题的重要举措。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将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上升为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的一条重要经验,并明确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这一系列论述对紧扣“四个面向”要求加快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四个面向”统领下提出的时代概念,其内涵特征一是体现在“新型”,即创新大学的组织形态、体制机制、治理体系,使其更加扁平化、更加高效,指向更加明确;二是体现在“研究型”,即要鲜明突出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使其能够引领和支撑“四个面向”。两者之中,“新型”的目的和目标应服从于“研究型”,是明确指向“研究型”的“新型”大学。遵循这一逻辑,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应紧扣“四个面向”内涵要求,不断丰富和拓展内涵,开展不同形式、模式、类型的实践探索,有力引领和支撑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升。

    时代使命——

    把握创生逻辑、适应社会变革、紧贴战略需求、服务强国建设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高等教育承载着前所未有的重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强化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战略布局。

    “四个面向”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强国建设重要战略支点的考量,而科技创新依靠人才,人才则源自教育。高等学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这一逻辑彰显了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目的在于以组织形态创新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进而更好地服务强国建设。

    世界格局的重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以及现代社会知识生产模式、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剧烈变革,高度统一了“四个面向”内涵要求与新型研究型大学内涵特征的一致性,催生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产生,也赋予其适应社会发展变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历史使命。

    办学模式——

    牢记时代使命、扛稳历史责任、扎根中国大地、推动分类探索

    新型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在传统研究型大学基础上的高阶演进,具有高起点办学定位、扁平化组织体系、学科交叉融合、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特点,其核心特征是高质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作为系统性、逻辑性极强的创新理论,“四个面向”是一个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既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又有决战经济主战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研究;既有放眼未来,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要求,又有紧抓应用场景,推动成果转化的需求,这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使命必然、责任必然,也是以此为牵引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逻辑。

    对应于“四个面向”有机整体的特征,新型研究型大学也应有不同的模式类型,既要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小而精”办学模式,也要有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确保人民生命健康等不同需求的“专而优”“大而强”“交叉融合”等办学模式。比如,面向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中部地区建设农业类新型研究型大学,既是前瞻未来农业对科技创新的强烈需求之必然,也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推动教育公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应然之举。这一类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既肩负着引领世界前沿研究的重任,还肩负着技术推广、产业服务的责任,要有规模效益的强力支撑,不能完全以“小而精”框定其发展范式。

    随着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成长成熟和更多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其办学模式进入了创新发展、多路探索的崭新阶段。锚定时代使命,聚焦高质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核心特征,分类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成为广泛共识。

    建设路径——

    机制创新为基、人才培养为先、场景应用为重、成果产出为要

    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理念的源头地,“四个面向”中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彰显了前进方向,面向经济主战场标示着根本任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揭示出作用价值,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体现了宗旨追求,启示着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路径的选择。

    以机制创新为基,把准前进方向。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提出旨在以组织形态、体制机制、治理体系创新,打破传统学科组织界限、科研组织壁垒,形成高效的扁平化结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四个面向”内涵要求。当前公认的国内外新型研究型大学,均将组织形态、体制机制、治理模式创新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构建权责清晰的治理体系、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例如,在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方面,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实行政府所有、委托经营(GOCO)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科教融汇,使其成为美国最杰出的国家实验室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聚焦硅谷这一重要应用场景,与其互相融合打造共生互动命运共同体,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鲜明特色。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则突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由高等院校和农业研究机构组合而成,推动其迅速成为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

    在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组织模式创新方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香港科技大学建立校董会、顾问委员会和教务委员会等核心管理机构。南方科技大学实施“预聘—长聘”教师聘任制、课题负责人(PI)制。上海科技大学实行行政领导在内全员不设行政级别制度,国际同行评议、“非升即走”和常任教授制度。

    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方面,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将“纳米—生物—信息—认知”作为学科。美国欧林工程学院不设院系,将工程、创业、艺术与人文三者结合起来,形成“欧林三角”。深圳理工大学以25位教师为一个单元,推动不同学院(系)间自由组合,从物理空间上为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创造条件。

    以人才培养为先,落实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高校第一职能。通过为国家培养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进而以人才支撑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特征之一。要通过汇聚资源打造全过程参与的学术训练体系、学科交叉融合的跨领域学习形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科研实践场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培养符合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的拔尖创新人才。比如,不少高校实施特殊人才培养专项,为拔尖创新人才打通了成长通道。

    以场景应用为重,凸显作用价值。“四个面向”的内在要求是新型研究型大学将自身建设融入应用场景的重要考量。坚持以场景应用为重点就是要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推广应用各环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人民生命健康等,开展有组织科研,将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有机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之中,发挥其引领、示范、推动、支撑作用。

    以成果产出为要,彰显宗旨追求。新型研究型大学有别于传统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其快速形成的科研成果产出、人才培养成果产出,这也是落实“四个面向”要求、回答高等教育何为的应有之义,充分彰显了响应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宗旨追求。以成果产出为要并非一味追求项目、论文发表等显性指标的快速提升,而是要专注于内涵建设,在解决原创性科学问题、“卡脖子”问题、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以及围绕生产一线、产业发展、区域创新中的关键问题开展攻关等方面积极担当作为。比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和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等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河南农业大学等开展联合攻关,取得多项关键突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践行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宗旨追求。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创生与崛起是与国家同频、与社会同频、与人民同频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应时而生的高阶演进。当前,新型研究型大学还存在“新工科”“新医科”类型多,“新农科”等类型缺失;政策依赖性强、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不够明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加强创新探索,积累经验,不断提升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