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工学六融合”打造协同育人新模式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潘贺洁 林立 黄艾 吴立威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景观生态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服务美好人居环境建设为目标,建成由园林技术牵头的专业群,2020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高水平建设专业群(A 类)。专业群通过实施“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内容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专业教育与资格证书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的问题,成为园林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新范式。目前,专业群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入选全国“提质培优”典型案例,学生竞赛获国家技能奖7项,充分展示了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

    多元联动

    夯实人才培育根基

    以培育学生专业素质为重点,学校与企业携手,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与产教融合共同体,组织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用人单位、骨干教师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对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推动行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工学六融合”,校企双方定期进行交流研讨,精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行特色班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之间的融合问题,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范式。

    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精心建成市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其中国家在线开放课程3门,共有15万余人次参加学习,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让更多学习者受益;出版“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3部,为专业教学提供了权威、实用的教材支持;与兄弟院校广泛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等交流活动30余场次,有力推动全国园林技术专业的良好发展。连续17年坚持派遣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每年培训新型农民达2500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持;50多个项目辐射40多个村庄,近400位农户参加了美丽庭院培训,为打造美丽乡村贡献力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性批示,充分展现了学院在统筹资源、推动发展方面的积极作为和显著成效。

    工学六融合

    促理论向实际转化

    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将“模拟公司制”引入学院日常管理,全面推行“五课堂联动”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通过“知识积累+技能训练”的教学主课堂,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赛证融合+专项强化”的竞赛课堂,激发学生的竞技热情,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公益劳动+基地实操”的劳动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动手能力;“跟岗实践+技术服务”的工地课堂,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与成长;“项目驱动+师生共研”的创新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五大课堂联动教学,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围绕知识、技能和素养全面培养学生。通过这一改革,学院成功解决了课程体系与工作内容、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专业教育与资格证书的深度融合问题,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为培养高素质有特长的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牢固树立“强教必先强师”理念,形成了一支综合实践能力强、业务水平精湛的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与企业共建“于飞龙大师工作室”“夏友谊大师工作室”,校内建有名教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名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室;学院共54名教师中有11名教授、14名博士、2名国家林草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育人效果显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得到企业好评,就业率不断攀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景观生态学院深入贯彻这一理念,探索出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解决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等关键融合问题,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引领着全体园林技术专业学生乃至全专业的学子迈向成功。展望未来,学院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和优化“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秉承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用实际行动培养更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潘贺洁 林立 黄艾 吴立威)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