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
校地合作培养优秀法治人才
韩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以涉外法治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为导向,优化校地合作模式,创新法治人才培育机制,推动法治共同体建设。

    一是共建协同教育合作平台,创建“百名法官、检察官、律师进校园”协同育人品牌。学院与宁波市司法部门深度合作,将宁波本土优质实践教学资源“请进来”。2022年11月,“百名法官、检察官、律师进浙大宁理校园”活动正式启动,第一期共30名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进校园与三年级法学专业学生分组结对,每组各配备1名法官、1名检察官、1名律师,共同担任学生的德育导师、学术导师和实务导师。     

    2023年4月、6月和11月陆续开展了第二、第三、第四期活动,前后总计120余名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学院兼职导师,与在校4个年级法学专业本科生正式结为“师徒”,创建了40余个学生导师工作联络群,形成全年级全覆盖实务导师工作机制。实务导师在学生专业学习、社团活动、实习实践、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全过程指导,打造了宁波法治教育新名片。

    二是共建法律和科技实务人才交流平台。学院贯彻“行业专家请进来”理念,践行法科生全过程导师制。学院定期邀请浙江省、宁波市司法部门和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开展以法律实务和前沿问题、法律职业规划、法律人生漫谈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2023年至今,已经举办了“百名”系列讲座(含涉外法治论坛专题讲座)共18讲。同时学院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地方挂职,优化人才培养师资保障机制。2023年以来,选派多名法学博士到宁波市、江北区司法部门挂职,积极参与基层法治建设和业务培训,培育基层法治创新成果,编著基层法治社会建设问题研究系列丛书2部。基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学院进一步加强数字法治师资队伍力量,与杭州汉资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聘请3位科技界人才为专业实务导师,为数字法教学实践充实实务师资。

    三是共建法治实习实训特色平台。落实“行走的课堂”实践育人机制,走出社会育人新路径。近年来学院与宁波市、鄞州区司法部门及律师事务所合作,共建25家实习实训实践基地,深入实施“走出去”策略,推动法律实践与法学专业教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育新人。法学专业师生走访多家基层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和宁波知识产权大厦,就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实习实训、产学研合作进行广泛调研与合作。2023年暑期,学院派出50余名法学专业本科生赴各级司法部门和律师事务所开展实习实训活动。高校与法治实务部门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助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

    四是共建法学理论研究合作平台,打造地方法治建设智库。学院共有2人受聘宁波市政府部门法律顾问,3人受聘宁波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4人受聘宁波市立法咨询专家,3人受聘省市首批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专业人员,9人入选宁波市法学法律专家库和青年法律专家库,专任教师任宁波市知识产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副秘书长。课题合作研究方面,学院教师联合宁波市江北区司法部门合作课题获国家级别检察应用理论研究课题立项;共建理论研究基地方面,与宁波市司法部门共建理论研究基地;产教融合方面,与宁波市江北区司法部门共建“宁波市江北区法治建设促进中心”产学研平台,协助开展基层法治化综合改革,完善合法性审查机制,参与地方重点行业合规指引编制,推进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协助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2023年以来,学院与地方法治实务部门合作举办学术交流和理论研讨会多次,共同培育基层法治建设标志性成果,深入推进法学学科和法学专业一体化建设。

    以4个“共建+”平台为基础,学院已初步形成“五育”融合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与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共建“涉外法治卓越人才班”,获批浙江省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同时获得浙江省“十四五”教研教改课题1项、宁波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在知识产权、法治化营商环境、网络空间治理领域建立学科特色优势,与宁波市政府部门共建“宁波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获批宁波市第六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拥有网络空间治理与数字经济法治(长三角)研究基地等多个研究平台。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统筹推进,主持、参与完成100余个省、市规划课题和地方立法研究项目,是浙江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研究智库联盟成员单位。

    (韩缨)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