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江西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产教融合 培养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
金欢 李沁颖 王涛涛 邱岚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江西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遵循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以江西省一流专业、江西省虚拟教研室、省级实验教学中心、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等项目平台为基础,重构阶梯化课程体系,搭建协同化育人机制,实现工程化育人目标,积极探索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担当、肯吃苦的工匠人才,为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工匠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构建产教平台

    形成协同化育人机制

    江西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立校企产教融通培养体系,与思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计算技术研究所、江西省计算机协会成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并联合2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设产教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与产业的契合度;共同规划教学体系,实现人才共育共培;共同搭建平台体系,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构建教材体系,满足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共同构建科研体系,助力攻克企业技术难题;共同开展考核体系,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

    依据学生学习规律和企业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对应新手、生手、熟手、老手、能手五个阶段,每个模块的五个项目在纵向上均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在横向上难度递进。通过五个完整的工作流程模块有效对学生进行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递进式训练。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融合时政素材,激活思政元素,将价值观引导融入能力培养中,使知识传授与思创理念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创新育人模式

    实施阶梯化育人路径

    在校企产教协同化育人机制的保障下,邀请企业导师和骨干参与人才培养,优化以“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企业实习”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重构以“实验→课程设计→开发实训→毕业设计”为主线的实践环节,形成“专业基础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学生能力的阶梯化培养路径。

    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项目,优化组合课程实验,使学生下沉到企业合作的工程实训中。通过实验、实训和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并融合“技术讲座、第二课堂、专业竞赛、项目实践、创新实验与创业计划”等课外教学形式,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

    调整授课内容

    实现工程化育人目标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重构教学内容,将企业项目、科研项目、虚拟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多样化的实践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紧跟技术发展的前沿趋势。课堂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以团队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项目研究,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强化协作学习和共创学习的能力,培养工程化人才的素质。

    建立实训课程双导师制度,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双导师团队共同审定实训项目,完成实训指导,并进行考核评价。确保了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为学生提供了来自不同背景的视角和指导,帮助他们在专业领域内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以支撑工程化育人的目标。

    提升育人质量

    “双创”成效显著

    江西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学校的办学政策导向和学生发展特点,不断打磨培育模式,收效显著。

    学院坚持校企协同培养,不断适应多元交叉的社会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近5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在85%以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得到广泛认可;百余名学生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进入国内外高校深造。学院与思创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瀚岳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计算机企业合作,与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烟台科技学院、重庆外语外事学院等多家高校交流,实践教学理念和学生技能水平均受到广泛认可。

    学院以“双课堂”互动机制为引领,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构建系统化的“岗赛课证”融通的学科竞赛平台。近5年,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00余篇;获批软著15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外观专利3项;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项、省级项目39项;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奖项50项、省部级奖项871项。

    此外,学院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及主题讲座达40余场,覆盖学生群体2300余人。学院“双创”成果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金欢 李沁颖 王涛涛 邱岚)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