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培育应用型人才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郭权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始终坚持有特色高水平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教育创造学生价值

    领跑应用办学“主赛道”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由东软出资举办,融入血脉的产业基因使学校一直将助力产业与行业发展、弥合人才输出与产业需求间的断层作为办学初衷,将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作为学校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源动力”。2000年,学校就明确了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办学定位,也孕育出了“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等院校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学校始终坚持走应用型办学道路,也在24年如一日的专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荣获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应用型标杆高校、省级应用型试点及示范高校等。

    构建多元协同机制

    谱写政校行企“协奏曲”

    建校之初,学校就构建了产教融合、面向应用的办学体制,逐渐形成了“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机制。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搭建合作平台,学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资源,行业协会指导制定专业、素养及岗位标准,企业提供真实应用场景及企业资源,多方协同推动产业需求与育人标准的对接、产业升级与科学研究的对接、产业发展与人才供给的对接。

    学校与百度、华为、东软、用友等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七大现代产业学院(其中6个为省级产业学院),协同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七大产业学院覆盖五大优势专业集群,94%的在校生在产业学院中培养,旨在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牵头成立“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大连市高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搭建“政校行企”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多方资源整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建设优势专业集群

    打造新质人才“孵化器”

    学校瞄准产业发展前沿,聚焦“IT+数媒+健康医疗科技”领域,构建了五大优势专业集群;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近年来,为应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增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虚拟现实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对接民生紧缺领域,新增健康服务与管理、医疗产品管理、智能医学工程等大健康领域相关专业,让学生一入学就成为社会亟需的“抢手”人才。

    除了新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及大健康领域专业,学校还拥有7个国家、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一流”专业数量位居全国民办高校之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5个一流专业均为“卡脖子”领域“硬核”专业,覆盖近70%的本科生;学校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流专业集群,培养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及产业行业紧缺人才,打造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孵化器”。

    实施特色育人模式 

    培养学生掌握“真本领”

    学校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成果,创造性构建并实施了TOPCARES特色培养模式,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三级能力指标体系;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专业化培养指标体系↔教学目标↔预期学习效果↔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闭环;将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课程、项目、实验、毕设中,保证所有教育环节系统支撑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培养。通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连接、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机制,使学生掌握“硬技术”、具备“真能力”、拥有“软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目前,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6万余名应用型人才;根据麦可思调研报告,学校毕业生月收入、自主创业比例、职业能力达成度、通用能力达成度、就业满意度常年大幅高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平均水平;毕业生就业于行业一流企业的比例达23%(高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平均水平4%)。

    未来,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走好应用型高校之路,持续深化TOPCARES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供人才支撑。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校长 郭权)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