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扛起“走在前、做示范”责任使命
——江苏“双高计划”建设蹚出新路再领跑
本报记者 缪志聪 王琼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进行工业机器人焊接实训。学校供图

    ■本期关注:“双高计划”五年间·江苏篇

    走进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犹如置身一座现代化智能工厂,几条智能制造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除了生产,这里还承担着项目式教学、科研和技术创新任务。“在‘双高计划’指引下,学校横向科研项目到账资金和合同金额持续增长,这两年累计到账经费7000余万元,校企合作合同额超1亿元。”该校党委书记龚方红介绍说。

    江苏有20所高职院校入选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总量居全国第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产教研深度融合的做法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全省职业教育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和省战略需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科教融汇,打造现代职教体系样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贡献教育力量。”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曹玉梅表示,江苏将“双高计划”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龙头工程,不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有效服务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全省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

    聚力协同创新

    扎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苏锡常都市圈是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最紧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苏州提出加快构建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在苏“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以此为依据不断布局发展方向。“我们面向苏州重点发展的航空航天和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与世界顶尖精密加工企业共同投入建设了应用技术中心,帮助苏州中小型企业解决精密加工难题。”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马延文介绍说,校企深度合作带动苏州精密加工上下游近10个产业,创造经济价值超5亿元。

    从“双高计划”建设之初,江苏就高位布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推动建设单位抓住区域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机遇,打造出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全省还专门成立了11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增强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2019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在校企合作工作机制、组织保障、激励举措等方面推陈出新,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到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师资培育、课程设计、教材开发中。

    据统计,在各方力量支持下,江苏各“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159个、建设区域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61个、牵头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4个、成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4个。近三年,各单位累计专利转化4100项,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到账35.72亿元、社会培训1384万人日,有力服务了支柱产业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为全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支撑。

    聚力五金建设

    扎实培养新时代工匠人才

    前不久,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新沂市委、市政府共建新沂学院,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将学院建在产业区,专业开在企业中,课程设在产线上,紧紧跟上化工产业发展步伐。”该校校长鲍桂楠告诉记者,近几年,学校围绕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转”,培养了多批新型学徒制员工,在助力政府留住技能人才、帮助企业培养适配型员工、推动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提升发挥重要的作用。

    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江苏在“双高计划”建设中立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以加强“金专业、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五金”建设为基础,持续推进“三教”改革攻坚行动,全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各“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职业院校优化专业布局。据统计,20所建设单位共设有1468个专业点,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对接服务全省国民经济各个行业领域。

    “近年来,我们抓住人工智能的飞速上升期,用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发展,构建人工智能专业集群,并把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开到每个学院、每个专业。”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田敏介绍说。

    “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瓶颈问题,而如果直接到一线操作设备也会存在安全问题,数字孪生技术就成了突破点。”据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装备学院副院长宋志国介绍,学校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环境中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任务,提升数字化能力。

    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学校高质量打造全时域、全空域智慧化学习环境。“我们现在普遍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该校动物医学院教师刘莉介绍说,学校的课堂上如今有校企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还有配套开发的教学视频、音频、动画等信息化资源,“教材内容的动态更新,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聚力协作共赢

    扎实推进职业院校雁阵齐飞

    校与校之间没有围墙,基础设施、场馆设备、实训基地等硬件资源全部开放共享——作为全国知名的“职教名城”,这种“零距离”高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独特模式已在常州科教城坚持了近20年。最近几年,在这座“职教名城”内,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又共建了现代工业中心,开创“共享工厂+技术超市”平台建设新模式。

    “现代工业中心聚焦当地智能制造产业和新能源之都建设,紧扣‘智改数转’网联新需求,成倍放大了职业教育联合发展的集约效应。”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许朝山介绍说。目前中心已成为全国首家能“自主运行、自我造血、自负盈亏”的区域综合性共享实训基地。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是江苏推进“双高计划”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江苏真正把“双高计划”作为驱动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创新机制、创造条件发挥“双高计划”建设的巨大带动作用,着力打造江苏职教高峰,可以说,当前各单位梯次明显、争先进位的良性竞争生态已经显现。

    “雁阵”发展模式不仅放大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的效益,避免了恶性竞争与资源浪费,还进一步向中职学校延伸、向全国延伸,大幅提升了江苏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据统计,全省职业院校牵头组建了57个以行业为纽带的省级以上职业教育集团,300多所职业院校“集群式”发展。

    江苏还充分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对口支援西部发展。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38所高职院校与伊犁州职业院校、江苏20余所高职院校与克州职业院校以“校包系”的模式开展支援合作,6所江苏重点职业院校“组团式”支援拉萨市,9所高职院校重点支持青海职业院校。

    5年来,20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与近150个境外院校、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累计招收海外留学生超过1万人,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学校、经世国际学院、中文工坊等项目19个,铸就了江苏对外交流“职教出海”新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把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良性互动、职业学校与支柱产业共生共长、产教深度融合长效运行、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显著的新局面。”曹玉梅表示,江苏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的殷殷嘱托,继续强化“双高计划”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贡献度,为推动全国发展世界一流的职业教育作出新贡献。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