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因师施培提升教师培训获得感
李秀云

    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生长之道、成长之道,都有不同的成长轨迹和发展方向。近日,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努力为每位教师创造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成长环境的“因师施培”举措,受到媒体关注。如何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提升教师培训的获得感,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再度引发思考。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国—省—市—县—校”五级联动的教师培训体系,培训机构逐渐规范、培训机制逐渐健全、培训项目更加多样,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上展现出日益关键的作用。但部分培训针对性不强,教师培训获得感不高的问题也存在,制约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进一步而言,个别培训未能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能关注教师切实需求。部分培训课程浅表化、培训形式单一化、培训激励制度不完善以及“工学矛盾”的老问题与专业发展新挑战的交织下,教师培训期待与实际成效之间存在落差。直面问题,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实现教师培训更专业、精准、有效,才能使教师培训真正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目标。

    精准对接教师培训需求。教师培训需求通常是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岗位层面和个体层面需求的结合。其中,教师个体层面需求在教师培训中最难把握。对此,教师培训项目不仅应在培训前对受训教师的需求进行前期调研,理性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进而契合教师需求来开展培训,而且应在培训中、培训后及时关注受训教师需求变化,从而不断调整培训内容与培训进程。此外,从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历程看,培训者还需关注教师不同成长阶段需求的动态变化,运用问卷、访谈、成长档案袋、学习行为数据等分析、关注教师阶段性、过程性的成长,以便回应教师在不同阶段的需求。

    定制个性化教师培训方案。依据不同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培训管理者应与教师协商定制体系化、阶段化、个性化培训方案。在数智化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师培训的改革与创新。例如,依托大数据推送,让教师“菜单式”选择感兴趣的培训内容;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形成“专属培训助手”,帮助教师掌控自我学习进度;通过数字平台学习资源,让教师自主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形式。

    准确挖掘教师培训课程深度与精度。培训课程的质量是教师培训有效性之本,在关注教师培训个性化的同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中出现的共同问题、教师的共同诉求可以采取“共性”的方式解决。这并非否认个性化,而是要求对培训课程更准确地挖掘。具体而言,课程主题应以实践问题为切入点,立足本土、放眼国际,设计具有实践价值和前瞻意义的课程。要让课程组织环环相扣、课堂合作讨论丰富多彩、课后反思有形有感。总之,要形成紧密的课程结构与层层递进的课程内容。

    凝聚教师培训的“成长共同体”。“成长共同体”既可以是读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也应该是科研共同体、培训共同体。“成长共同体”象征着具有共同愿景、面临共同问题、旨在共同进步的团队。通过团队力量补足教师培训短板、强化教师内生动力,其核心在于助力不同阶段的教师成长,激发教师专业学习力。在培训过程中,“成长共同体”还可以开展“读、学、练、研、训”的系列活动,鼓励教师在主动参与、合作分享、互动交流、情境迁移中碰撞出不期而遇的精彩。

    建立循证式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教师培训管理要以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为导向,实行循证式全程监控。培训管理者应以助力每一位教师成长为使命。在培训前“诊断”教师需求、共同设计培训方案;在培训中严把课程质量关、提供专业支持和培训服务;在培训后强化评价与跟踪,推动培训评价从关注教师满意度到教师学习评估、行为评估、效果评估的拓展。需要指出的是,培训的全程应以“循证”贯穿始终,即强调基于证据的诊断、监管、评价与跟踪。与此同时,还需完善教师培训激励机制,赋予教师培训新活力,激励教师在培训后持续改进。

    (作者系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