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透过论文致谢感受教育的力量
秦雨佳(长安大学人文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新闻回放

    毕业季临近,不少大学生的论文致谢内容进入公众视线,成了“催泪弹”。比如,湖北大学文学院一位毕业生写下一篇“诗经体致谢”,经其导师分享后,在社交媒体迅速走红;有人引用“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等诗句,感谢父母始终做自己最坚实的后盾;也有受益于国家专项计划的大学生,在致谢中感谢党和国家,让自己有机会“从山区小县走出去”……

    主持人语

    论文致谢不仅是基本的学术规范,还是必需的学术礼貌,更是一种情感表达。相对于理性的冷色调的学位论文,致谢的文字是感性的暖色调的呈现。其中,既有写作者自身回望来时路的万千感慨,也有写作者对他人的千般感谢。论文致谢既能体现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能反映时代进程中的社会印记,是阶段性个人简史,也是阶段性社会简史。在这个意义上讲,产生共鸣、发生共情,算得上是一种必然结果。

    青年说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从蹚着泥泞奔跑在上学路上,到现在满怀希望漫步于象牙塔内,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却又如大梦一场。”这些感人的论文致谢,也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透过令人动容的文字,人们感动于学子们坚韧励志的品质,也真切感受到了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切实成效。近日,一位受益于国家专项计划的毕业生在致谢中首先“感谢党和国家”,让她走出山村小县,见到广阔的世界。她的经历,无疑是无数学子的缩影。一系列国家助学政策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教育的起点公平与结果公平,为寒门学子铺平了求学道路,让他们更坚定地去追梦。

    教育的深远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人格的塑造与能力的培养。彝族小伙苏正民的毕业致辞曾感动无数人,他用6000字致谢回顾求学之路,感谢65位帮助过自己的人。教育让苏正民经历了成长与蜕变,从最开始“将心锁在层叠的峦嶂中”,到立志“带着知识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毕业后回到大凉山支教,他用爱兑现青春誓言,用行动感恩社会,彰显了青春的壮美力量。而这种良性的互动与反馈,正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教育生态,推动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毕业之际,大学生们真挚的论文致谢如璀璨的星光,点亮了学子们的心路历程,也映照出了社会发展与教育变迁的脉络。努力确保每个努力奋斗的人都能享有公平的机会,使贫穷与闭塞不会成为束缚个人发展的障碍,社会的发展才能持续向前。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