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每一天,来杯温暖的“书香咖啡”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微信读书会记录
魏国华

    王芳是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二实验小学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学校师带徒结对中,她一直向曾获太原首届“并州‘四有’好老师”殊荣的导师高峰学习,但总感觉自己面对学生的底气没那么足。直到她看见导师电脑里那份长长的书单,无形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原来,不止教材和教案,高老师是带着她的整个阅读史和所有读过的书走进教室的!”

    由高老师的一份书单引发提议,学校将教师凝聚在名为“书香咖啡厅”的微信群,以“同在一个群,共守一份静”的链接力和互惠力,引领教师从“孤读”走向“群读”,在广阔的文字空间里,助力每一位教师以自我滋养、自我丰盈的成长之姿,去发现美好、发现意义、发现自己。

    带一本书去奔赴热爱

    教师是天生的阅读群体,读书也是教师的分内事。“书香咖啡厅”连接着117颗静静读书的心,成为撑起全校教师阅读共同体的一个“支点”。

    好书共读、经典重温、新书推荐,每一本书在群里的呈现,都会带来怦然心动的邂逅或重读渴望的燃起。读专业书,也读“跨界”书和“无用”书,每名教师都能在群体效应中激活阅读的兴趣点,手里有“我的这一本”,也顺藤摸瓜寻找“下一本”,将书单不断拉长。

    “每天留给阅读一些时间,打开心仪的书,淘淘文字,哪怕仅仅半个小时。”高峰老师以每天晨起“听书”、整合碎片化时间的领读节奏和示范,影响带动教师们利用课余间隙、中午小憩时、夜晚临睡前等零散时间和周末、节假日的大块时间去打开书。其实,读不读并非“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动力”的问题,教师们愈发笃信:有书,就有时间!

    “书香咖啡厅”里,有领读评论员,有每日读书“接力分享人”,也有“自由分享人”。读在左,写在右;既读书,又“讲书”,教师们的角色自如切换,在交互共读中深耕自读。

    “坚持阅读,是最有质感的备课。”“有阅读情怀的老师,是学生的幸运。”“保持一颗童心,发现身边的新鲜和美好,做一个‘长不大’的好老师。”“教育,就是用热爱向生命发出的邀请。”——每一次分享,都是面朝教育天空的一次深呼吸;每一段话语,都是展现阅读个性的一次心灵表白。既有书中原汁原味的“金句”呈现,更有链接教育实践案例的真挚感悟与深度反思,让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充实着奔涌的思想长河,带给每一名教师靠近幸福的时光和感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阅读,热爱,成为群里最好的“领读者”。

    携一束光去照亮生命

    书中有光,师者亦如光,一个个因书而起的育人故事也闪闪发光。

    “‘教书人’,一定是个有书卷气的‘读书人’。”韩文宏是一名语文教师,也是孩子们喜欢的“猫姐”。在群里分享《积攒生命的光》一书时,她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与上届毕业班学生“较真”读书的故事——在一次“我喜爱的一本好书”班级阅读分享会上,由《平凡的世界》引发了“谁才是孙少平的朋友”的争论,全班读书量最多的“小书虫”许家宁坚持己见,对韩老师的意见提出疑问,课后还带来自己的“全三册”与老师约定轮换着再好好读一遍。经师生一场“较真”赛读,证明许家宁为“胜方”。

    “老师把书里的人物关系误解了,韩老师向你认错,也会以家宁为榜样,认真读更多的书。”许家宁毕业离开了母校,书本上的内容也许有些已忘却,但韩老师曾经的约定和道歉像一束光照亮了少年的信念,一定会让他记忆犹新……

    把《非暴力沟通》一书视为“法宝”的任婷婷老师,在群里晒出“常读常新”的教育随笔长文后,细心的教师跟帖分享了任老师“读以致用”的成果。“那天放学后,‘淘气包’毕业生袁熙博来看望任老师,师生俩肩并肩搂着,袁熙博面向老师一个劲儿乐呵呵的……这份爱的回传洋溢着成长快乐与师生情谊,应该是任老师《非暴力沟通》的阅读见证吧!”

    原来,袁熙博平时爱调皮捣蛋,常常被认为是“熊孩子”。在跟他一次次“将书中理念与实践行动对接”的沟通中,任婷婷发现他对画画特别上心,想把这一特长放大,用一个闪光点去点亮更多的闪光点。于是,她联手孩子母亲和美术教师,精选袁熙博创意飞扬的10幅“大作”,临近毕业时展示在学校个人美术作品展墙的醒目位置。在同学们人人心向往之的梦想舞台,能够被看见、被照亮,袁熙博收到母校最为珍贵的一件毕业礼物。

    “非常感谢老师们助力孩子实现这个梦想,以前孩子只在画画时才会表现出百分百投入的状态,自从上了校园个人美展,整个人好像被激活了,做别的事也越来越有那股专注劲儿了……”袁熙博妈妈的反馈微信,激勉任婷婷携着心灵深处的幸福,以书为友,循光而行,成为一名温柔而有力量的教师,寻找教育的“最好”发生。

    守一颗心去呵护成长

    “教育的世界,源于一个倾听与回响交织的世界。”王芳在《倾听着的教育》一书早读留言中,描述了导师高峰在课堂上俯身倾听孩子的模样,引发教师们对尊重、平等、互信、耐心等关键词的思考,一同领悟到“倾听”所蕴含的教育智慧与魅力。“倾听,是教师的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美好的师德。”“成长有声,学会倾听,让我们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课余爱“啃”教育法律法规书籍的王晶老师善于用法律思维来审视和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她带班的创新实践感言引发“围观”。班上有个自闭症“小高个”男生,课上课下总处于游离状态,起初孩子们对他充满排斥情绪。王晶与班干部们为“小高个”量身定制了班级特别规则,设立手牵手陪伴岗、小警察监督岗,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开展法治启蒙教育和融合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爱心和小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小伙伴们的点滴善意汇成暖流,让校园里‘来自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长大。”

    “阅读是最好的成长养分,孩子们形成读书的‘好胃口’会受益终身。”郝虹霞老师倾力构建班级阅读小生态,教室里的“小小读书吧”有触手可及的图书,还有借阅公约和图书管理员,成了离同学们最近的“迷你图书馆”。她还坚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并在下午课后托管服务时段,根据作业完成速度和质量,分批次、循环式引导学生在阅览室、教室、楼道长廊等不同场所体验阅读的美妙滋味。主题阅读课、故事会、线上寻找“最美读书声”、阅读卡展评、书签制作、“我是家里的小小领读员”……一份份坚持和创意,让阅读星光点亮每一颗童心,也让校园里的书香飘入学生的家庭。

    “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那一页页字里行间,藏着阳光、森林、大海,还有孩子们的未来。”“书香咖啡厅”里书香缕缕,用温情擦亮精神底色,用恬静绘就成长轨迹,成为教师们诗意栖居的地方。在奔赴于教育这个漫长的旅程中,社会节奏越快,越需要教师慢下来,捧起书,去探寻教育的源头活水……

    (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