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书是支架、是桥,书是在一起
张宁
读书的孩子们浙江省义乌市绣湖小学供图

    教师是教书人,和“书”有着天然的联系,此“书”中有智慧、道德和美。教师是借由“书”和学生打交道的人,此“书”意味着学习、思考、分享、对话、共鸣、联结。教师还是为“书”添砖加瓦的人——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必须成为儿童发现者、课程研发者、问题研究者和知识创造者,不断为“书”这个宝库贡献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师身处校园,身在课堂、在学生之中。教师的专业行为,直接关系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儿童生活的品质,并对整个学校的人文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从这个维度来审视教师的阅读行为,可以发现这样的意义发生机制:通过阅读,教师拓宽视野、提升认知、重构思维,获取越来越多的知识类比、学科贯通、概念互证的精神资源,进而作用于自身的专业成长、教育实践和职业形态。

    自2012年创立起,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品牌“大夏书系”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大夏书系读写节”(前身为“大夏书系读书节”)积极呼应书香社会建设,主动参与教师阅读生态建设,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助力教师搭建自我成长、改变、提升的支架,铺设以阅读滋养教学、科研、写作的桥梁,服务教师更好地做“教书人”,更好地为“书”添砖加瓦,汇聚成共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1

    今年4月13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大夏书系读写节”临港专场活动上,华东师大二附中前滩学校的汪茜老师分享了研读《活在课堂里》一书后的心得,她将书中的观点、理念与自身实践相结合,提出:“新时代教师应站在更高层面设计和规划课堂,不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知识体系,还要具备跨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领域的宽广视野,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科学的态度持续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

    课堂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场域。《活在课堂里》一书作者李政涛教授如是写道:“所有教师的人生之路,都通向这样的目标——上好每一节课,成为一名好教师,过好自己的课堂生活。”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至今从教30多年,先后听了6000多堂课,这些经历和数字,凝结为其深切的教育思想:教师,要“活在课堂里”。

    《活在课堂里》这本教育随笔集从理想的课堂、设计的课堂、传统的课堂、世界的课堂、科学的课堂、未来的课堂、教师发展的课堂等七个方面,诠释了好课堂的多种模态。不同的课堂模态有“不同的课堂标准”,而“不同的课堂标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同活法,每个教师都依据自己的标准,以各自的方式,活出理想课堂的样子”。

    在临港专场活动中,李政涛教授重点从“科学的课堂”的角度,和教师们探讨了好课堂的模样。他希望教师们将科学贯穿、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化为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构成一个立足课堂、围绕课堂、基于课堂、为了课堂和在课堂中的科学体系。

    2

    阅读是自我更新的切入点、路径与方法,让“书”成为自我更新的支架,才能让自己更好地“活在课堂里”。4月23日,“大夏书系读写节”义乌专场活动在浙江省义乌市绣湖小学、绣川小学举行。这次教师们共读的是《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该书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凌宗伟正是一个“以书为支架”的典型。他靠着深入的阅读,对文、史、哲、理广泛涉猎,积蓄了丰富的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智慧,并在理论与实践的互证、交融中,形成自己的“名师主张”和“名校长格局”。《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一书,以理性思辨抽丝剥茧,以教学案例现身说法,回答了何为教学、何为教师、何为学习、何为教学理解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强烈的“儿童立场”——“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更是其数十年职业生活水到渠成的教育宣言和行动方案。

    义乌的活动上,教师们分享阅读感受,在观念、思路上交流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同时通过课堂展示,在实践层面探讨“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的方法与艺术。绣湖小学的朱晨颖老师上了《十万个为什么》导读课,她引导学生从表达和内容上比较中国版与米·伊林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异同点,尝试运用文学语言将书中的奇妙事物以“屋内旅行记”的形式娓娓道来;随后她结合教学情境,以“古人可能吃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提炼阅读策略,发展自主阅读能力。

    凌宗伟老师对这堂课作了点评,并发表了主题为“‘教—学—评’一致性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改善”的演讲。他说,“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教师专业性的基本标志,强调“教—学—评”一致性的目的是让教与学变得可见,从而推动教学的持续优化。结合朱晨颖老师的导读课,他进一步指出,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要求,首先要重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石;好的教学设计,必须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陈述开始。而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具体、可操作,既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可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借由阅读所习得的理念,迁移到教学当中,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施展,从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教师才可能“活在课堂里”。

    3

    和凌宗伟老师一样,黄建初老师也作为发言嘉宾来到义乌。活动开始前,他向主办方提出一个请求:“一会儿的公开课、展示课,我们能不能也到台上去?我们不需要凳子,只想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才能更好地研究课堂。”朱晨颖老师的导读课结束后,黄老师用两个问题描述了他所看到的课堂:学生听到老师的问题时是什么反应?小组讨论时学生分别做了什么?基于现场观察、记录,他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身体力行地展示了课堂研究怎么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谈道:“我们要测量真正教育情境中值得测量的东西。”对于课堂研究来说,“课堂”即教育情境,而“学生”是其中最“值得测量”的那部分。我想,黄建初老师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实证研究的生动范本。

    黄建初老师提醒我们,在教育科研上,课堂研究是核心课题。以课堂研究为圆心画圆,延伸开去的便是学生研究、师生关系研究、课程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习研究、教室环境研究等。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做的研究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有助于教学、有益于学生,要发现“真问题”。同样,在临港专场活动上,他也曾强调了这一问题:“尽管新课标的发布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教育改革确立了方向,但在如何将政策和学术研究成果有效转换为课堂实践方面仍面临着重大挑战。”

    黄建初老师长期在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实践研究的现场,他深切体会到,教育科研正是实现这种“有效转换”的重要抓手。为此,他专门写了一本书:《走向实证——给教师的教科研建议》。在义乌专场活动中,绣湖小学的刘斯琳老师分享了阅读本书的心得,她说:“可以通过教学案例、问卷调查、课后访谈、课堂前后测试题、德育经验总结等‘实证’收集‘真问题’……”

    以书为桥,刘斯琳老师借由一本书,以及被书所唤醒的个人经验,找到了实证研究之门。一本书还会牵引更多的书,阅读慢慢升华为一种研究方式、对话方式,与人的实践过程相互应和、彼此召唤。一名教师的实践智慧,常常就是在这样的精神之旅中,不断生成,汩汩涌现。

    4

    书是桥,是支架,书让我们走到一起。两次活动上,上海浦东新区“百校教师阅读联盟”、浙江义乌市绣湖小学31所联盟校“教育阅读共同体”分别成立。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开始建设自己的“阅读圈”,形成教育社区,构建交流场域,推动教师阅读。

    作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大夏书系读写节”自设立以来作出了两个方面的努力。其一,联合价值追求一致、行动目标接近的教育行政单位、教育科研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针对具体问题,贴合教师需求,开展主题式、研究式或问诊式的线下阅读活动。其二,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在线阅读社群,厚植教师共读、共写、共研、共享、共情的“出版树”。一个教育出版机构应该贡献更为丰富的内容、更为专业的服务,整合更多优质阅读资源,助力“书香校园”建设,助力“书香教师”成长,让教育汇聚更多的“伟大事物”和“优美价值”,让学校、教师为着伟大和优美而“在一起”。

    新时代,在“书香社会建设”背景之下,教师阅读被寄予了更多期待。应该说,阅读本来就是教师的专业课程。我们相信,教师如若厚植了一棵自己的“阅读树”,那职业生活的源头活水,必定汩汩而来。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