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惊悚游戏
刘亲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娱乐方式也日趋多元化。恐怖刺激的“鬼屋”和“密室逃脱”等新型娱乐项目因为新潮、刺激而受到青睐。然而,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能否承受这种暴力、惊悚的游戏场景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这种“鬼屋”类娱乐项目真的适合他们玩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据媒体报道,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不少青少年体验了“鬼屋”和“密室逃脱”等恐怖游戏,居然吓得连做好几天噩梦,至今出现怕黑、怕独处等情况。对此,我们应当予以反思。实际上,“鬼屋”类娱乐项目通常以恐怖、惊悚作为主题元素,借助特殊场景、特定音效和角色扮演,在时间限定的情况下营造出体验感拉满的惊悚氛围。但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各不相同,有些人在参与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诱发严重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并且,青少年群体的心智发育普遍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更容易受到恐怖、惊悚场景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扭曲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如果长时间处于“鬼屋”类娱乐项目所创造出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不良的生理反应,不利于身体健康。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法律法规对青少年参与“鬼屋”等娱乐项目有着明确规定。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就明确指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使用的剧本脚本应当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其中,设置的场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应当在显著位置予以提示,并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职责。直面“鬼屋”类娱乐项目的不良影响,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加强精心引导和栽培,全面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思政教育新格局,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自觉远离不健康的“鬼屋”类娱乐项目。而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思政教育,父母是第一责任人。作为新时代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多参加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活动,特别是教育孩子全面、正确地看待刺激的“鬼屋”类娱乐项目,深入了解其危害。

    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引导,学校是主阵地,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健康阳光的良好氛围和难忘的身心体验中磨炼意志、涵养品德,培养阳光心态。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校要主动衔接、携手合作,努力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鬼屋”类娱乐项目的市场监管,防范不良诱导因素。媒体则要加大对恐怖刺激类游戏危害的宣传,着力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社会各界汇聚合力、共同发力,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鬼屋”类娱乐项目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作者系济南护理职业学院思政教学部教研室主任)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