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凝心聚力 立德树人 谱写思政工作新篇章
李晓燕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坚持“一马当先”“思政铸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层层压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创新机制、集聚资源、整合力量,实现育人队伍全员参与、育人时段全过程贯通、育人要素全方位覆盖,全面推进“大思政”教育,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夯实“三全育人”格局,汇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建设全员参与、协同配合的育人队伍。建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为支撑,优秀校友、学生党员干部为辅助的育人队伍。建立党委统筹抓、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抓、班子成员分块抓、学工队伍具体抓、其他人员协同抓的工作运行机制。辅导员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作用,落深落细学生成长成才和安全稳定等工作;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全员担任本科生导师,落实“五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举办“校友讲坛”“校友面对面”活动,邀请青年拔尖人才、中学校长及教学名师等知名校友开展专题报告和成才指导;学生党员、干部组织开展团学活动、社会实践等,助力朋辈在实干中提高综合素质。

    打造全程贯通、梯次递进的育人范式。学院党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年级差异,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系统谋划、整体设计,建立低年级“适应·融入”、中高年级“发展·提升”、毕业年级“优化·展示”三梯次、全学程、本硕一体贯通的育人范式。“适应·融入”阶段,以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依托,引导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融入大学生活;“发展·提升”阶段,以专业学习教育、职业技能素质训练为重点,增强学生能力本领,促进向上向好发展;“优化·展示”阶段,以专业实习实践教育、就业核心竞争力培树为着力点,帮助学生实现学养素养的蝶变,更好地投身社会的广阔天地。

    形成全维覆盖、专项实施的育人举措。学院党委统筹家庭、社会、学生骨干等多方面力量,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育人举措,助力学生成长发展。推进家校联动,举办新生家长会,组织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开展“马院家校情”家访活动,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效应。推进校地共建,打造“旗帜·薪火”志愿服务队,携手定向结对街镇开展乡村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调查研究,擦亮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品牌,打通学校与社会共育通道。推进朋辈互育,依托团学组织、社团和学生党员骨干、干部队伍力量,通过“重师·求真青年”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等对学生实施立体化、网络化、全方位的浸润培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政工作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实践,着力给予学生精细、及时、高效的教育引导,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政治建设,筑牢思想根基。始终坚持把提升学生政治素质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三全育人”各方面。在教育实践中,学院以组建学生理论宣讲团、打造“理想青年”宣讲品牌等方式,以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并将理论学习情况及成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读书学分予以认定,引领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着力增强政治素养,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熔铸“爱党、成才、跟党走”的青春力量。

    突出思想引领,创新活动育人。在“三全育人”实践中,坚持活动育人化、育人活动化,实施学生活动三级审批制度,加强对活动主题、内容的审核把关,突出活动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达成育人价值旨归,指引学生把正确的三观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聚焦育人实效,加强实践赋能。坚持在实践锻炼中培育学生能力素养,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深化实践育人,建立“学生实践亮晒、教师指导督促、学院综合测评”的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学生体察国情、社情、民情,深刻感悟新时代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将个人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不断砥砺意志品质,提升能力本领,增强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追求。

    (本文系2022年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项目“高等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研究”[K22YG205132]和2022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长规律及其运用研究”[22SKJD059]的研究成果)

    (李晓燕)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