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用话剧“小舞台”搭建思政“大课堂”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情境体验式”思政实践教学新路径探索
肖宁 张志诚

    为深入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进一步汲取榜样力量续写时代华章,由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委决定和策划监制,学校师生共同自主创作,排练演出了原创校园话剧《雷锋》和《永洁老师》。这两部话剧既是学校党委开展学习“三个榜样”、弘扬“三种精神”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又是深化雷锋精神原创性学理化研究、探索“情境体验式”思政实践教学的有力举措。

    话剧《雷锋》以雷锋生平事迹为线索,精心选取雷锋人生历程中的经典故事,通过四幕剧鲜活呈现了雷锋的无私情怀和高尚情操,以及有觉悟、能吃苦、肯奋斗的优良品质,塑造出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好人雷锋的光辉形象。话剧《永洁老师》根据本校教师路永洁生前真实事迹创作,聚焦平凡而伟大的高校教师群体,重点展现了本校原数学系八六届毕业生路永洁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执教期间,23年爱生如子、舍小家为大家,后因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的朴实而高尚、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崇尚英雄、礼赞榜样一直都是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也是动人的华彩篇章。

    话剧《雷锋》《永洁老师》是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各种资源的思政教育功能,深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理解与认同而拓展的教学环节。“大思政课”,“大”在格局和视野,重在善用“大教材”,拓展“大课堂”。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在学校党委科学领导下,将话剧《雷锋》《永洁老师》作为学校党建和思政会议的重点工作议题。在省委宣传部门、省教育部门等的重视和支持下,进一步发挥教职员工“主导力”、提高大学生“自育力”、增强校外力量“协同力”。学校运用话剧情境体验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用话剧“小舞台”搭建思政“大课堂”,是理念的再更新、视野的再开阔和格局的再拓展。所谓情境体验,是指预先设计实践主题和教学目标,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和形式,通过情境模拟、情感体验来实现价值认同的教育方法。话剧《雷锋》《永洁老师》的演出风格展现出雷锋同志和永洁老师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以接地气的艺术手法塑造质朴的雷锋同志和永洁老师人物形象。将重心放在人物心路历程上,紧贴人情人性表现信仰的力量,通过塑造有温度、令人信服的剧情,让人物及其事迹鲜活可感,演绎出小我和大我的统一、小事和大情的统一、生活真实和艺术构思的统一。对于参演话剧《雷锋》《永洁老师》的师生们来讲,在人物塑造、情节编织、题旨开掘等方面,不断地试演倾听观众建议,不断地学习研究,从中汲取养分、开阔思路、启发创意,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否定、再修改、再否定,逐步完成了剧目的打磨提升,生动再现了雷锋同志和永洁老师的人物形象与感人事迹。同时,作为演出者,扮演其中人物角色时,会有一种强烈的身份代入感、时代穿透感、价值认同感,不仅情绪被感染、心灵被洗涤,理想信念也更加坚定了。

    话剧的向外传播最终归于向内传承。话剧《雷锋》《永洁老师》将艺术的舞台化作思政课的舞台,使原本抽象的、说教式的教育内容被赋予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精神升华。它寓教于理,寓理于情,变单调刻板为生动活泼,变说教为渗透,变灌输为感召,变单向为互动。它既“抓住眼球”又“触及灵魂”,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情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对观演的大学生来讲,话剧《雷锋》《永洁老师》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之情,从艺术体验到精神理解,从审美认知到精神认同和榜样认同,实现精神的感召、灵魂的洗礼。学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很有感触”“感悟到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无穷魅力”“感动于永洁老师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将以实际行动,传承抚油精神,争做雷锋传人”。

    未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贯彻落实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方案。秉持“以生为本、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课外思政教育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推动理论小课堂与实践大课堂相结合,用话剧“小舞台”搭建思政“大课堂”,助力育人内容与实践资源相融合,做好阐释与引导、引领与塑造,推动无形的思想灌输转化为有形的实践体悟,不断提升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肖宁 张志诚)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