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浙江省杭州银湖实验中学
聚力“学科工坊” 赋能学科项目式学习
裘志平 邵永平
校内天鹅湖上的自制舟桥竞渡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要“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并规定“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不少于10%”。杭州银湖实验中学作为浙江省“STEAM教育学校实践样态”提名学校和浙江省首批“项目化学习基地学校”之一,从2017年起就一直在推进基于学科实践的综合学习,通过7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学科工坊”为平台、全面开展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常态之路,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发挥了积极的推广辐射作用。

    创建“学科工坊”平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让学科项目式学习有效落地,让学生思维“活”起来、头脑“动”起来,创意的火花在课堂上“闪现”出来,杭州银湖实验中学创建了“学科工坊”平台。

    “学科工坊”是一个基于“做中学、创中学、用中学”的学习理念,为学生创新设计、工程实践、产品制作、创作表演等学科实践而量身定制的学科项目式学习平台。学校负责人表示,学科项目式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项目式学习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一个实践空间体系,又包含着一个学教变革体系,还承载着一套系统的项目课程体系,同时还有完善的管理保障体系。

    学科项目式学习的理论体系有效回应了“以什么学科为主”“要不要跨学科、怎么跨”等问题,提出要把项目式学习的要素融入学科教学,围绕学科的核心概念,体现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并在做事中体现学科关键能力,在成果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学教变革体系是要建立一个基于“做中学、创中学、用中学”的创造性学习和支持性教学架构、探索有效支持项目式学习的课堂教学范式。其中,科学、技术、数学、劳动学科主要以工程实践为载体,侧重于“做中学”;美术、语文学科主要以校园文创为载体,侧重于“创中学”;社会、思政、音乐、英语学科主要以社会实践和舞台表演为载体,侧重于“用中学”。项目课程体系主要是建立项目式学习的基础课程体系,具体包括:项目式课程列入学科基础性课程体系,成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横跨3年6个学期,建立系统的项目式课程体系,课时总量确保在10%以上。实践空间体系是指有效支持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场所,具体包括:所有学科在校内建设一个能有效支持项目式学习的“学科工坊”,提供资源和实践场所;实现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社会和学校的“三组”结合,建立立体化的“学科工坊”群。管理保障体系是要理顺学科项目式学习中教师的文化浸润、制度保障、教研支持和评价激励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校内教师在学科项目式课程开发与实施上的优质均衡。

    杭州银湖实验中学“学科工坊”平台的创建,推动了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和育人方式的变革,凸显了新质生产力对提升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和强劲推力。

    打造“学科工坊”空间

    “学科工坊”如何做出特色?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工坊的魅力?针对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性和学科特色,杭州银湖实验中学对学习空间的建设提出了个性化的保障要求。

    “学科工坊”空间包括物理学习空间、交互学习空间和自我学习空间。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围绕学科特质,全面打造学科实践育人场。由此,学校创新性地设计并布局了语文学科的“午潮书斋”、数学学科的“思维实验室”、英语和社会学科的“模联会场”、科学技术学科的“创客工坊”、体育学科的“飞鱼泳场”、音乐学科的“电钢乐坊”、美术学科的“陶艺工坊”、劳动学科的“开心茶场”、心理学科的“心灵梦工厂”,还有艺术、科学、心理学科联动的“艺科心身心健康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学科工坊”。

    为了充分地支持和满足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综合学习的需要,学校的创客工坊在基础布局上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学科空间模式,融合了多元的活动空间和多样的学习风格。整个创客工坊的实践平台由多个学习活动单元组成,在空间建设上,把传统的劳技教室、计算机房、美术教室、实验室、3D打印馆、激光雕刻间、无土栽培室、种子储藏室、模型中心、加工车间和机器人组装车间等多种空间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真正跨界的创客工坊。从布局设计看,整个创客工坊包括“一主三辅”:“一主”即STEAM工坊(学生在STEAM工坊制作浮桥),将创新创意设计、无土栽培、3D打印等场地与作品展厅融为一体;“三辅”包括全科实验室、劳技教室、地下工坊。在功能布局上,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设定了探究坊、工程坊、创新坊三种功能,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课程选择和实践基地。

    开发“学科工坊”课程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原野,是教师展示智慧的舞台。“学科工坊”项目式学习是杭州银湖实验中学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发挥区域引领作用的创新尝试,它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方式,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教育实践形态。

    学校从2017年起就将“两周一次、两节连上的STEAM课程”纳入学校基础必修课程,到2022年,所有学科都进行了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有两个“基于学科”的基本落点:一是在教学队伍上以学科教师为主要承担者,二是在课程内容上从学科核心知识迁移延伸到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经过7年的探索实践,学校构建了“1+N”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校本化课程体系。“1”为基础性课程中的学科项目,聚焦核心素养培育;“N”为拓展性课程中的学科项目,围绕学校育人目标,指向特色发展。这让教师有了更多自主实施学科项目的“自留地”,增强了实践性和选择性,同时又打破了学科项目课程实施的时空限制。

    以科学的创客工坊课程为例,七年级至九年级课程的开发均被纳入科学课程的整体序列,教研组根据学科的教学计划同步确定相应的项目内容和课时。比如围绕七年级上册教材中“人类家园”的内容,开发设计“岩石馆”,设计制作岩石标本、岩石展览,创客工坊提供车床切割、展牌制作等技术支持并充当展馆;围绕七年级下册教材内容“运动和力”,开发设计“水火箭”,设计制作饮料瓶水火箭,创客工坊提供发射充气装置、电子模拟实验;围绕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浮力”,开发设计制作孔明灯、设计制作大型载人纸船、建造浮桥、设计制造水下机器人,创客工坊则提供碳纤维材料、防火材料、防水材料、U形码头、救生设备等资源支持;围绕八年级下册教材内容“植物与土壤”,开发设计“无土栽培”,设计制作各类芽苗菜,创客工坊提供无土栽培室、种子储藏室;围绕九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功和机械”,开发设计“小型杆秤”,设计制作利用木杆、刻度尺等制作可以称量的小型杆秤,创客工坊提供3D设计和打印各种规格的秤砣;围绕九年级下册教材内容“生物与环境”,开发设计“生态瓶”,设计建立一个密闭的微型生态系统,创客工坊提供生态鱼缸。

    学校开设的创客工坊的项目课程以问题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在项目课程中寻找答案,体会科学精神。它既包括“做中学”,又包含“创中做”,实现了“创学一体”的高度融合,助力学生快乐学习,帮助学生点亮心灯、照亮未来。

    赋能学科教师发展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杭州银湖实验中学“学科工坊”将学习者的物理学习空间、交互学习空间及自我学习空间融为一体。学习者既包括学生,又涵盖教师。教师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面临诸多挑战,而“学科工坊”可以为教师赋能。

    首先,“学科工坊”成为学科项目式教研活动的基地,学科组可以用项目式的思路进行浸润式校本研修。学科组长调查并整理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遵循探究的流程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基于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驱动性问题,“加工”学科项目,最终合作解决教师面临的困惑。例如,当教师不知道学科项目式学习到底如何开展时,学科组长可以组织教师学习优秀的项目案例,然后组建教师团队合作开发项目;为帮助教师从项目式教学新手进阶为可以独立开展设计与实施的实践高手,组织志同道合者成立学科项目式研修共同体。作为共同体交互学习空间,“学科工坊”提供了丰富的设施、设备,为迷茫的教师开发学科项目式课程指引实践的方向,为项目式学习的全面推广提供了“火种”。

    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学科工坊”开展学科项目式学习公开课、拓展性课程或课题研究,因此,“学科工坊”也成为教师的自我学习空间,教师可以在其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观念。在专业发展的成绩方面,教师的项目式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能力显著提升,连续两年获得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23年,学科项目式课堂3节入选浙江省精品课,2节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精品课;2个项目案例被编入国家义务教育新教材。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双减”政策之下,基于“学科工坊”的学科项目式学习意义重大,杭州银湖实验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落入“为项目而项目”“为跨学科而跨学科”“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为场景而场景”等误区,必须坚持“学有所养和学而有分融合”的可持续目标取向,紧扣新的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核心概念来组织实施。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杭州银湖实验中学自“学科工坊”的学科项目式学习开展以来,得益于“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促进了知识的意义建构,提升了应用迁移的思维水平,让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维更发散。全体学生的STEAM核心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多次获得全国创客类大赛一等奖,并两次远赴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参加国际青少年创客决赛,均获金奖;2023年又获全国首届青少年劳动技能和智能设计大赛决赛一等奖。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推进也直接促进了学科深度学习的发生,在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学生的学业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较大发展,有效提升了在校学生的生命质量。学校因卓有成效的课改推进和高质量办学成就入选浙江省先锋学校(全省仅5所),并于2023年年底被认定为省现代化学校。

    (裘志平 邵永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