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6日 星期五
玉林师范学院
坚守育人初心 培养扎根边疆的公费师范生
陈庆文
坚守在中越边境线学校的玉师校友

    玉林师范学院是广西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阵地,是首批开展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高校。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师范性、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思路,并立项“广西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评估及优化研究”课题,把研究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教育作为学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建构与广西基础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教育格局。

    注重思想引领 

    厚植乡村教育情怀

    玉林师范学院长期坚持为基层学校培养优质师资,把“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作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近年来,玉林师范学院地方公费师范生呈现“新生报到率高,毕业生违约率低”的良好势头。一是开设“红木棉”主题讲坛,深化学生对乡村教育的认识。凝练乡村教师“扎根、坚守、奉献”的品质,以“红木棉”为象征,开设专题讲座,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情怀等方面,提高公费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认识。二是聘请一线教师进课堂,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定期聘请乡村名师、名校长到学校开设讲座或选修课程,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学习经验、工作成就等,为公费师范生成长树立学习榜样。让学生了解乡村教师、热爱乡村学校,提升对乡村教育的乡土认同,坚定从教信念。三是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乡村文化的体验。通过“四点半课堂”“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大候鸟·公益帮扶”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等,开展知识讲座、文艺汇演、心理辅导、送教下乡等活动,让公费师范生在实践中体验乡村文化、认同乡村文化,从而提升职业认同感。四是实施协同教育创新计划,坚定学生的乡村从教信念。成立协同教育创新工作坊,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引导学生了解乡村教育、研究乡村教育,提升公费师范生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能力,坚定他们到乡村学校从教的信念。

    优化培养模式

    强化培养的针对性

    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平台搭建等方面对人才培养进行改革,并形成乡村教师“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培养目标一体化。明确公费师范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核心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环节等,将乡村教育、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各个培养环节,实现学校教育与未来乡村教师的职业定位一体化。二是课程设置一体化。立足广西乡村发展状况,将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乡村教育作为课程来开设。如“桂东南历史文化”“广西少数民族概况”“乡村教育热点问题研究”等课程,并组织师范生到民族边境地区乡村学校开展实习见习、调研等实践活动。三是教师队伍一体化。充分利用高校教师理论研究扎实和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实践经验丰富的互补优势。一方面组织高校教师指导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开展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聘请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指导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实训,采取“互嵌”模式推动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四是职前职后一体化。通过教师教育联盟建设,推行高校与乡村教育协同发展的机制,协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构建职后教师培训课程,并使之与学校师范专业课程有力结合,消除传统职前教育课程和职后培训课程相对独立与简单重复的弊端,确保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既涵盖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又呼应职后教育的内容,确保教师实践能力发展的承续性。

    构建循环交互机制

    强调实践育人成效

    以新时代教师职业素养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逻辑性好、针对性强的乡村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索高校和实践基地协同育人的循环交互机制,解决校内理论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融通的问题。一是“理论⇌实践”的循环机制。在校内实训环节,先进行理论学习,再以理论指导实训,在实训中发现不足,再进行理论提升,分阶段反复推进、螺旋上升,形成系统、完整、交互的师范生实训体系。玉林师范学院建有广西一流的教师教育实训基地,设有微格教室、未来教室、教学远程直播室等功能室,主要训练师范生的“三笔一话”、教学设计、说课讲课等能力,并使师德养成贯穿始终。在校外实践环节,一方面,建立“三习”(见习→实习→研习)贯通的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上升;另一方面,通过一线教师和师范生的角色互换,通过参与体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个人实践智慧,并最终形成“实践之中的理论”。玉林师范学院公费师范生培养采取“双实践”模式,即:在城区学校接受高水平的教学实践训练,提升班级管理、教学组织、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在乡村学校进行顶岗实习,提高他们发现、解决乡村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二是“校内⇌校外”的交互机制。依托与市、县、乡村学校共建教育联盟,与乡村中小学直接对接,结合教师、学生的研究课题,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结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直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乡村教育实践。聘请一批名师名校长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训指导,同时派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挂职锻炼,形成一支扎根课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高校教师和一线教师的角色互换,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了公费师范生培养和乡村教师发展的交互机制。

    加强平台建设

    夯实教学改革基础

    近年来,玉林师范学院开展大量关于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研究和调研工作,构建了以民族边境地区和乡村教育研究为特色的学科体系,并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为公费师范生专业发展提供学科保障。一是形成了一批乡村教育研究成果。出版了“农村教育书系”“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教师教育与教师成长研究”等丛书,立项关于乡村教育和边疆教育研究的省部级课题50多项,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教学成果奖7项,成果呈现“研究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教育”的特点。二是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依托广西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研究中心和玉林师范学院农村教育研究院,围绕边疆教育、民族教育、乡村教育等问题开展研究,连续出版《广西农村教育发展报告》等。服务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决策效果明显,是自治区乡村教育发展智库。三是搭建校内外一体化平台。通过广西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玉东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积极与所服务的乡村中小学联系沟通,建设一批乡村教育实践基地,实现与校内教育平台和活动融通,为培养优质的乡村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守育人初心

    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玉林师范学院至今已培养了3760名公费师范生,涌现了一批扎根乡村教育的优秀校友。如农英彩参加了2019年全国教师节表彰大会,陈志婷入选国家2020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10余名毕业生入选“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学习强国”平台、《玉林日报》、玉林新闻网等媒体对校友扎根乡村的优秀事迹进行了报道。总体而言,毕业生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适应快。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到乡村学校任教,有着先天和后天的双重优势。一方面,地方公费师范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对乡村生活环境比较熟悉,对乡村文化有较强的理解和包容能力,在工作上也体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针对边境民族地区和乡村学校等现实需求设计了课程教学。二是有活力。广西乡村小学和教学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撤点并校难度大;部分教学点教师补充难,年龄结构老化。公费师范生到乡村学校任教后,得到校长和同行的普遍好评,校长们评价公费师范生“有活力,责任心强,积极向上,有冲劲”。公费师范毕业生的加入给乡村教师队伍带来了活力。三是懂教学。由于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师范专业训练,公费师范生到岗后大多担任班主任,虽然教龄不长,但所教的学生学业质量较高。四是任教科目灵活。在培养过程中采取“主攻一科,兼顾全科”的模式,目的就是为了毕业后能胜任全科教学,有效解决乡村学校课程不足不齐的问题。

    (陈庆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玉林师范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3-01/06/11/ZGJYB2023010611_b.jpg 11 中国教育报 12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