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院院长谈马院·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建立协同育人机制”。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指出,一些地方和高校“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当前,通过开放办学实现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遵循。
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马院建设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自己的事,这一传统认识误区不仅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效果,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使命担当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设立,既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也是底色,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社会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上下一心、共同发力,努力形成党政共管、社会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良好局面,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质量。
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紧随时代发展的需要。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展现出生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通过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与社会生活、学术研究保持着充分的交流与互动,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让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宣传政治工作的坚强战斗堡垒。
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共建、共享、共赢育人机制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建立校内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建立学校间协同育人机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各类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共赢;建立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社会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享,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提升马院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任务繁重,但首要任务是开好思政课。思政课建设效果直接决定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
协同育人是思政课教学目的的内在要求。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中坚,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于扣好青年大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作用不可取代。要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学校必须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采取课上课下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等方式,协力建好思政课。
协同育人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根本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可以说几乎涉及了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这样的教学容量,再加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关门办学是行不通的,仅靠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力量把课讲好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整合院系之间、校际之间以及社会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协同建设,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构建全社会共建思政课的育人大格局。关于思政课建设,中央已经提出明确要求,作出了顶层设计。“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各地要积极行动起来,探索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真抓实干、相关部门实施推进、全社会协同配合的思政课建设大格局;学校要积极构建党委直接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推动、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主动走出去,与兄弟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与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研究宣传机构合作共建,与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共建等,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的思政课育人大格局。
加强学科协同创新建设增强马院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其建设要在协同中求得发展、在创新中实现突破,在为思政课教学服务中彰显价值。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创新。学科与教学对于一个学院来说,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既不能失衡,也不能分离,应当相互支撑,协同创新,共同发展。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必须消除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现象。服务思政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初心和使命,把研究重点聚焦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上来,真正做到教学孵化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科与教学协同共进、同步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使命与担当。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协同创新。政治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属性,学术性是为政治性服务的。下设的七个二级学科虽然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但研究内容相互支撑,研究目的指向一致,交流与对话成为必然;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相关二级学科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学科群纵向主线贯通、横向功能互补,进一步提升科研育人实效性。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领航作用。高校是国家“四大理论平台”之一,承担着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主力军。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又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促进学科之间的联动发展,形成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教书育人新的突破点,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和路径支撑。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协同共享建设激活马院创造力
建好建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政治过硬、学理扎实、爱岗敬业、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切将无从谈起。
建好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者,是灵魂、生命、新人的塑造者。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人师的统一,术、学、道的统一。思政课教师作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一支队伍,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根本。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高校“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近年来,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提质增效提供了根本保障。
配强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思政课的特殊性,决定其建设仅靠专职教师队伍是不够的,一定要专兼结合。在建好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高校要积极推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等8支队伍走上思政课讲台;整合高校、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5路哲学社会科学大军为一路思政课大军,为思政课建设服务。进而形成思政课教师“主导讲”、政府领导“带头讲”、学校领导“亲自讲”、专家学者“巡回讲”、劳模楷模“轮流讲”的多元育人格局。
开展好思政课教师培训工作。思政课教师必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其中,“真学”是首要前提。学高为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把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方面,在学院内积极组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老带新”、教学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思政课教师研修、理论宣讲、教学展示、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活动,让每位教师的业务提升与全省乃至全国思政课教师培训活动相融合,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业务能力提高全国一盘棋。
(作者系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