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河西中学位于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南京市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坚持把特色发展与新区的战略定位对接,秉承“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国防教育理念,以培养有健康体魄、有严明纪律、有坚强意志、有家国情怀的“四有”新时代河西学子为国防教育目标,以“打造红色校园文化,磨炼钢铁少年风骨”为国防教育行动口号,将国防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提高青少年国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紧扣红色地标,发挥区域优势,打造红色文化物态环境
南京市河西中学东临长江,紧邻浦口码头。1949年发生在这里的“三浦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南京段的开端。学校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设国防教育课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为有效保障国防教育落地生根,学校开辟了红色空间,建设“一馆两廊三场”。2018年建成的国防教育展馆是江北新区首所校园国防教育主题展馆,馆内设有国防概况、国防实力、逐梦强军、大国重器、军服变迁等板块,引领学生触摸红色岁月的温度;国防教育文化长廊,包含血沃中华、英模人物、历届阅兵和校园国防掠影四大主题;楼道长廊分别介绍了我国海军、陆军和火箭军的发展历程;2021年又新建了国防教育射击场,共有6个电子靶位,分为步枪射击、手枪射击两种类型;国防剧场是开展国防大讲堂、展演舞台剧、国防影视欣赏的主要阵地,校外辅导员——参加过渡江战役的李剑锋经常在此与学生分享革命故事;国防广场是学生集会、操练、赛军歌的场所。国防场馆自建成就对外开放,积极发挥辐射效应,先后有3000多名师生来校参观。
创新特色渠道,聘请驻校军官,开展常态半军事化训练
学校开展国防教育依托两大阵地:一是国旗班,二是国防班。
2016年秋,学校新设军事特色社团——国旗班,聘请优秀退役战士作为驻校教官,从初一新生中选拔队员,利用每周的社团课进行体能与技巧训练。从理论到实操,从基础动作到队列方阵,从执旗到持枪,每一个动作都反复练习,直到规范为止。国旗下,他们一身戎装,迈着坚定的步伐、做出标准的动作、闪烁刚毅的眼神,朝气蓬勃、英姿飒爽,让青春在汗水中融化为浓浓爱国情。
为扎实推进国防教育的广度,实现体系化育人,2020年秋,学校将初一新生编制为一个国防连、九个国防班。国防班结合军队培养模式,每班配备一名退役军人作为指导员,学生在校着作训服或常服,突出国防特色,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纪律严明、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军人气质。学校制定完备的国防教育实施方案和国防教育课程计划,分年段开设基础队列与战术、应急救护、红色教育、军事思想、国家安全形势等课程;每天坚持上午、下午各半小时的体能训练,包括跑步、站军姿、军体拳、俯卧撑、引体向上等,逐步实现国防班学生思想品德好、身体素质好、行为习惯好、心理品质好、学习成绩、未来素养好的“六好”目标。
丰富育人路径,覆盖全校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围绕国防教育主题,立足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多种融合与有效延伸。
1.国防教育与“五育”融合。一是德育融合。开设国防教育系列班会课,连续三年参加区级主题班会课展示活动。举行“三个一”宣传活动:每周一升旗仪式弘扬一种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每周三广播站宣传一名英雄的故事,每月河西大讲堂开展一次国防知识专题讲座。二是智育融合。在各科教学中挖掘国防元素,如数学课的火箭追击问题、英语课的“二战”历史、物理课的武器制作压力与压强、化学课的火药制作等。三是体育融合。在体育训练中加入军事训练的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纪律意识和坚韧的意志。四是美育融合。教室走廊的文化墙由班级组织手绘国防画报,以爱国为主题,艺术化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灵魂的洗礼。五是劳动教育融合。组织国防班学生到江滩植树、进小区拾垃圾、到干休所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体现拥军爱军情。
2.国防教育向校外延伸。一身橄榄绿,满园军营风。在全员参与的常态化活动中,国防的种子已悄悄地种进了学生的心田。学校利用社会实践课把国防教育有机延伸到校外,每年组织参观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国防园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同时,学校主动牵手信息化部队、干休所、武警护桥部队和军事学院,深入开展军校共建,丰富育人路径,借力提升国防教育实效。
实践证明,国防教育培养了河西学子雷厉风行的顽强作风,历练了他们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让家国情怀、崇军尚武、惕厉奋发等优秀品质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
(陆海军 朱仕东 王庆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