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疫情反复,国际形势突变,全球经济波动,一些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就业岗位供给出现新低,而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却创历史新高。这一高一低的叠加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应对变局,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要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国办文件力挺毕业生就业创业,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莘莘学子的关心关爱。而真正把满满的政策红利转化为毕业生实实在在的个人福利,还需全社会齐心协力、伸出援手,举众人之力、打好组合拳,共同把重中之重的民生大事办好、难事办成。 确保有业可就,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岗位供给是硬道理。当务之急是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尽快走出受疫情影响和外部市场萎缩的低谷,让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新兴行业和产业焕发生机活力,创造更多创业空间,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毕业生上岗。 各级党委、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带头努力挖潜,创造更多的政策性岗位。挖掘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社区专职工作岗位出现空缺时,要优先招用或拿出一定数量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加大毕业生就业创业激励力度,鼓励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优惠,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助力有业好就,简化程序、减少手续、降低就业成本是润滑剂。清除就业之路上的种种障碍,消除就业歧视等影响顺利就业、公平就业的绊脚石,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要稳妥有序推动取消就业报到证、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在就业协议书上签章等环节,取消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办理报到等非必要手续。推进体检结果互认。 受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如企业见面会、洽谈会、线下招聘专场会难以如期举办,一些事业单位的招聘和公务员招考也按下暂停键,需要持证上岗的特殊行业考证、实操、面试等关键环节无法正常开展。国办通知明确,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可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不失为应对疫情变局的灵活变通。政府部门和高校不仅要合力持续清除毕业生就业路上的障碍,还要做到简化程序不减少责任、减少环节不降低服务质量。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积极与人社、公安等部门及用工单位信息对接,各有关部门单位齐心协力,接续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衔接。强化不断线就业服务,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推动有业愿就,加强毕业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是关键。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或因疫情等因素出国留学暂时受阻、考研未能如愿准备继续备考,或者受传统观念影响,恪守非体制内不去的传统思维、非公务员不干的片面认识,一些毕业生就业意愿下降,出现不就业、慢就业、缓就业的新苗头。让这部分群体尽快上岗就业,往往比让有就业意愿的人尽可能如愿以偿更加困难。毕竟毕业生本人才是这场就业大戏的主角,即使各级党委政府、全社会千方百计努力,如果本人不积极主动,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束之高阁,再多的机会也付之东流。 说到底,广大毕业生审时度势、正视现实、面对挑战、端正态度、放平心态,根据自己条件准确定位、理性抉择,才是根本解决之道。为此,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能力辅导、心理疏导、思想引导,调动广大毕业生主动就业、积极创业的能动性,既不能侥幸“躺赢”,又不能消极“躺平”。激发毕业生就业的内生动力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走出自信自立自强自主就业创业的人生之路。 做到应就尽就,将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实施兜底保障是底线。如果说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中之重,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就业则是重中最重。特殊群体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先天缺陷和社会资源所限,在入职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一个偏远农村地区的寒门子弟或者城市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举全家之力、借政府助学之利,好不容易完成学业。如果在求职路上难以如愿,不仅个人心灰意冷,对家庭也不啻为一场灾难。如果教育不能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读书无用论又会沉渣泛起。特别是一些家庭刚刚脱贫,但受疫情等因素冲击,父母外出务工受阻、失业下岗,或者一些从事服务行业的家庭经营受限、收入锐减甚至破产倒闭,出现新的返贫户、贫困生。 因此,高校要把及时精准帮扶特殊群体学生就业,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首要任务,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以及残疾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援助的重点对象,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点对点、人盯人,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就业帮扶,使毕业生个人发展有希望、家庭幸福有保障,服务农村全面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乡村振兴的推进和社会大局的稳定。 (作者系广东省教育厅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