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8日 星期三
中国生态美学发展的新地标
——评“生态美学研究丛书”
周思钊

    由曾繁仁和程相占主编的“生态美学研究丛书”,历经三载,近日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该套书是曾繁仁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的成果。

    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目标和伟大实践,为中国生态美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中国生态美学的领军人物,曾繁仁和程相占主编的“生态美学研究丛书”,致力于发展完善中国形态的生态美学,指导生态艺术创造与生态设计实践,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智慧支持,努力使中国生态美学成为国际生态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态美学研究丛书”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

    阐释“中国生态美学”独特内涵,澄清生态美学中国形态的面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生态美学”的理解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态美学就是环境美学,中国生态美学实质上是对于西方环境美学的模仿,没有理论的创新性;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的首创,国外只讲“环境美学”,不讲“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研究丛书”系统地纠正了这两种不适当的观点:一方面,这套丛书将《生态美学引论》与《环境美学概论》对举,从中可以发现:“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相对而言,“中国生态美学”则与“西方环境美学”相对而言,这样便清晰地揭示了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环境美学是不同的事物。另一方面,这套丛书将《生态美学引论》与《西方生态美学史》对举,从中可以发现,“中国生态美学”还与“西方生态美学”相对而言,两者具有各自独特的发展历程,是两种不同的事物:《生态美学引论》揭示了中国生态美学正式诞生于1994年,并见证了中国生态美学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的发展过程;《西方生态美学史》揭示了西方生态美学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正式诞生于1972年,并全面揭示了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六种外语世界中的生态美学发展历程。这套丛书用大量史实揭示了西方也有生态美学,而且诞生时间早于中国生态美学,相关成果比较丰富。但是,这不意味着中国生态美学没有创造性,相反,《生态美学引论》详细阐释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创新性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创造性。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对比,这套丛书客观地揭示出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地位与面貌。

    为生态美学建构中国话语,推动中国生态美学国际化水平。这套丛书在发展生态美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包括生态实在论、生生本体、文弊、审美暴力、生态审美、审美应该、审美事件、生态魅力、审美可供性、审美互动、生态智慧C、自然的自然化、身—心—境三元论美学范式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和理论命题,为生态美学贡献中国话语,从而为阐释中国传统思想搭建一个理论平台,促使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国美学精神的生态化和当代化。

    新世纪以来,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中国生态美学从边缘走向中心,从末流走向主流,在此过程中,对生态美学的各种质疑、误解甚至鄙视,都促使生态美学不断反思自己的缺陷,深化自己,因此它们也是中国生态美学建构历程的组成部分。这套丛书见证了这一过程,并在“全球共同问题,国际通行话语”的学术准则下,面向国际学术界进行理性的学术探索,其中有8份成果被写入《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环境美学”词条的参考文献,切实推动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国际化水平。

    构建生态美学、生态艺术实践和环境设计实践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现实途径,推动生态美学与美丽中国伟大实践相结合。与中国生态美学过去只重视哲学思辨的路径不同,这套“生态美学研究丛书”还积极考察生态艺术实践与环境设计实践:比如《西方生态美学史》考察了勒班陀、克拉克和迈尔斯等人的生态艺术实践,以及高主锡、戈比斯特和普瑞格恩等人的环境设计实践;《环境美学概论》考察了环境设计中的生态审美原则;《生态美学引论》考察了雾霾天气等生态现实。为了推动生态美学走向实践,这套丛书试图在生态美学、生态艺术实践和环境设计实践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生态美学应该从生态艺术实践和环境设计实践中汲取源头活水;生态艺术和环境设计则可以借鉴生态美学的理论成果来升华自己的艺术理念和设计理念。这种向实践倾斜的努力,有益于将生态美学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切实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美学支持。

    (作者系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