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误用的善良也可能是伤人的利刃
栾明姗(中国海洋大学2021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新闻回放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在网暴漩涡中受到的影响更为直接且深刻。据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20.82%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网络暴力事件的影响,包括情绪、说话方式等;56.70%受访者认为自己会受到部分影响,例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

    主持人语

    虚拟的网络世界其实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此起彼伏的网络暴力,只是我们社会中公共理性匮乏的一个表征。我们要反思并制止网络暴力,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加强网络立法与执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现实的课堂里,在生活和工作中,训练人与人之间在相互尊重中求同存异,养成理性建设性的公民精神。

    据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有14.27%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暴力也是网民伸张正义的表现。这个数字,虽然只是受访者的少数,但考虑到其都是大学生这一特殊身份,就已经足以让我们警惕。

    现实社会中,个体维权不易,不少人遭遇各种不公后会选择通过网络曝光寻求帮助。许多时候,受害者想找回些许公道,确实需要靠网民的关注。只是网络上言语的交锋常常夹杂非理性情绪,轻则线上辱骂,重则线下深扒。虽然从结果看,有一些网络上的暴力行为似乎能为弱者讨来“公道”,但是在网络无节制的暴力狂欢中,以恶制恶的齿轮一旦启动,“自曝”与“网暴”的恶性循环中又有谁能真正获胜?

    值得注意的是,与现实一屏之隔的网络不光给予个人发声机会,也能将恶意很轻易地裹上糖衣,让善良的锋芒扎错了方向。而更可怕的是,网暴之后有许多事件出现“反转”。一次次“狼来了”的骗局,让部分网民从“让子弹飞”的谨慎变成“就让子弹飞吧”的漠然与无奈。在网络与现实交织并行的当下,我们与恶的距离可能只有一条评论的累积,而我们与善的距离却可能是条条恶评深挖的沟壑。

    一次恶性网暴的巨大伤害,不是简单的道歉和赔偿就能够弥补。为了正义存续,为了自己维权时有人“抱薪”,为了键盘下的利刃不悬于己身,善良可以用锋芒划破不公,但始于好意的同时也别忘了忠于责任。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