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应对网络暴力,学校不妨给学生“搭把手”
徐秋敏(中国海洋大学2021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新闻回放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在网暴漩涡中受到的影响更为直接且深刻。据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调查,20.82%受访者认为自己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网络暴力事件的影响,包括情绪、说话方式等;56.70%受访者认为自己会受到部分影响,例如影响对事件的判断。

    主持人语

    虚拟的网络世界其实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此起彼伏的网络暴力,只是我们社会中公共理性匮乏的一个表征。我们要反思并制止网络暴力,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加强网络立法与执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在现实的课堂里,在生活和工作中,训练人与人之间在相互尊重中求同存异,养成理性建设性的公民精神。

    近年来,大学生遭遇网暴事件屡见不鲜。有捡到iPad后因张贴“双语寻物启事”被一众网友辱骂“过于媚态”的;还有因为吐槽流量明星被明星粉丝施压,要求学校将其开除的。

    在校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面对网络暴力,大多数学生第一反应会是理性地向网友进行解释。但结果是他们常常被来自网络铺天盖地的抨击和谩骂压得难以喘息,感到孤苦无助。因此,面对肆意而起的网络暴力,保护在校大学生不受网络暴力侵害,学校应该积极行动。

    在大学生寻求法律维权的时候,校方可以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首先,校方应主动介入调查,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以中立的姿态积极发声,回应外界关切,避免让学生枉受伤害;其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取证,引导其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另外,学校应该把网络素养、媒介素养作为新时代的通识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提升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悉知有关媒介使用的相关法规。唯有如此,学校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减轻来自网络的心理伤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容应对网络暴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