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职业技术大学

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20日 项光亚 张明 龙根炳

  铜仁职业技术大学成立于2025年6月,其前身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治理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转型背景:在时代浪潮中找准定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产业形态和人才需求结构。铜仁职业技术大学地处贵州铜仁,面对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教师数字化素养参差不齐、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不足等难题,学校以获批国家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贵州省职教云试点院校为契机,致力于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字化高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数字化范例,走出了一条数字化赋能发展之路。

  实践探索:构建“五位一体”数字化应用体系

  (一)夯实数字基建:筑牢转型发展底座

  打造“全连接”智慧校园。构建“万兆骨干、千兆桌面”的全光网络,实现校园有线无线全覆盖,建成模块化数据中心机房,计算能力达CPU704GHz、内存2560GB、存储容量180TB,支持虚拟化部署和大数据处理,为智慧校园应用提供了算力支撑。

  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整合办公OA、教学管理、学工系统、后勤服务等八大类50余个模块,实现“一网通办”。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流程管理、教师从教学到科研全业务覆盖均通过平台完成,年均处理流程12.97万件,行政效率提升40%。

  建设“沉浸式”教学空间。打造5G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在线直播课堂、移动考场等新型教学场景,建成“互联网+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3个国家级别开放性实训基地,解决了传统实训中活体动物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实训效率提升50%。

  (二)创新教育教学:培育数字时代人才

  构建“立体化”数字资源体系。建成集中国知网文献库、超星电子图书、校本在线课程于一体的共享资源库,电子图书达102万册,专业教学视频1万余学时。重点建设2门国家级别、10门省级、104门校级精品在线课程,配套建设微课、动画等颗粒化资源2万余个,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大力推进“课堂革命”,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全校95%的课程可实现混合式教学。例如,畜牧兽医专业群依托职教云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企业导师通过线上平台实时指导学生实训,学徒培养周期缩短20%,企业满意度高。

  提升“双师型”教师数字素养。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累计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48期,选派200余名教师到华为、京东等企业参与数字化技术培训。鼓励教师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改革,获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

  (三)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数字化协同生态

  搭建“产教融合数智化服务”平台。联合玉屏温氏、中伟新材料等52家企业,共建“铜仁市山地现代农业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数智化服务平台”,整合企业技术标准、生产案例、岗位需求等资源,实现校企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平台累计促成2000余名学生精准就业,共建“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20个,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30个,开发“岗课赛证”融合课程40门。

  建设“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依托民族中兽药分离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等21个科研平台,开发“农技120”在线服务平台,组建博士团、教授团等17支技术服务团队,通过远程诊断、直播培训等方式,年均服务企业和农户10万余人次。

  创新“数字化”社会服务模式。主动对接乡村人才振兴需求,构建“线上培训+线下实训+跟踪服务”的数字化培训体系,建成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贵州省乡村振兴学院,年均开展养殖技术、电商运营等培训3万人次。

  (四)优化治理体系:实现数据驱动决策

  构建“精准化”数据中台。实施“数据聚通用”工程,整合教务、学工、财务、科研等15个系统的数据,形成三大信息库(共享数据中心、数据采集中心、历史数据中心),数据准确率达98%。开发“管理驾驶舱”,实时展示招生就业、教学质量、资产设备等核心指标,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推进“规范化”流程再造。重构学校管理流程,实现“一表通”数据采集、“一站式”网上办事。例如,学生毕业离校申报流程从传统“多部门跑腿”变为“线上一键提交”,审批时间缩短70%。

  建立“常态化”诊断改进机制。引入大数据技术开展教学诊改,构建“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层质量诊断体系,设置200余个诊断点,实时监测教学过程数据,自动生成预警报告。近3年,针对教学进度滞后、学生成绩异常等问题,触发预警200余次,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120余项,学生课程通过率提升10%。

  (五)拓展国际合作:形成数字职教“出海”案例

  建设“国际化”数字资源。依托老挝海外分校,开发多语种在线课程6门,《生态养殖》《农产品营销》等获得东南亚国家认证,成为当地职业院校指定教材。建成“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云平台”,共享优质数字资源500GB,累计培训国外技术技能人才171名,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1158人次。

  创新“跨境化”培养模式。实施“345”国际学生培养模式,培养“会中文、懂技术、有情怀”的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学生获中国—东盟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1项成果获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输出“本土化”职教标准。参与制定冈比亚“测绘技术员”、塞拉利昂“公共卫生技术员”职业标准2个,将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与当地产业需求相结合,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相关成果获评教育部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特色案例”。

  实践成效:数字化转型结出丰硕成果

  近年来,通过数字化建设赋能,学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内涵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生获国家级别技能竞赛奖项30项、省级奖项139项,毕业生就业率和本地就业创业率持续保持高位,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累计推广实用技术208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45个,科研成果转化产值达3.5亿元。学校获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培训带动5000余户脱贫致富,“四扶四建”等职教扶贫案例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2021年,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2024年,学校“双高计划”以“优秀”等次通过验收。2025年6月,学校成为武陵山区首所职业本科大学。

  (项光亚 张明 龙根炳)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1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 推动高质量发展 项光亚 张明 龙根炳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