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革新之路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20日 刘玮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成立湖北人工智能学院,树立AI新思维,开设了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方向,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聚焦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的产业新业态人才需求,探索出一条地方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革新之路,形成了“多元协同、多阶递进、数智赋能”的育人体系。

  多元协同,升级培养理念

  学院创新提出“四真”实践教学体系和“双真”核心输出的培养理念,强调在“真任务、真项目、真场景、真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的“真创新”意识和“真产品”产出能力。联合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牵头成立湖北人工智能学院,与50多所高校和36家企业共同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和机制,采取研究生“双导师”联合培养、本科双学位微专业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的多元协同育人新模式。近5年,与10余家行业企业联合共建实践创新实验室集群,包括以“AI训练中心、AI应用中心、元宇宙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模块的实践创新实验室12个,引入企业真实任务、业务项目和场景过程,包含150多个“AI+”学科交叉企业级项目案例。其中,“武汉工程大学—百度云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百度云实验室智慧教育综合场景应用”入围2022年度武汉市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

  多阶递进,促进交叉融合

  学院推动人工智能与各专业交叉融合,助力专业转型升级及交叉行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增智慧化工等9个“智能+”新兴交叉专业,开设智能电气、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等23个“智能+”专业。提出将人工智能与通识教育、交叉专业教育和微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多阶递进的“智能+”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基本格局。本科阶段开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人工智能导论”,为全校34个专业开设通识课程。创新“1+3+4+N”课程结构,其中,“1”指以国家“金课”“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全面性课程资源,“3”指坚持文科类、工科信息类、工科非信息类3个培养方向,“4”指构建包括“导论、基础、应用、通识”4个层次的服务体系,“N”指科技竞赛、创作等前瞻性成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面向“智能+”新兴交叉专业和“智能+”专业,构建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具体应用场景相结合的一系列智能课程,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院建设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新兴领域教育的分层分类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人工智能》教材先后获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建设《人工智能导论》(文科版)、《人工智能导论》(理工版)、《人工智能通识实践教程》等教材,以满足具备不同学科背景、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获得湖北省新工科新形态教材建设立项。化工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在化工及相关领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创新和引领的作用。《具身智能机器人原理》与《具身智能机器人实践与应用》等教材相互配合,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形成了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的完整知识链条。

  数智赋能,创新助学模式

  学院推进以评助学模式,创新“数字素养护照+能力雷达图”双轨评价响应机制。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赋能新工科人才全过程助学助评平台”,实时采集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训操作、项目实战中的数据,分析学生在“技术研发、行业适配、伦理合规”等10个维度的能力短板。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和智能体技术,搭建多元化导师智能体,包括学业导师智能体和企业导师智能体。学业导师智能体实时监测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若发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则动态调整实践培养内容。企业导师智能体能依据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每年更新30%的实践项目,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数字赋能新工科人才全过程助学助评平台”入选2024年湖北省高等教育数字教育典型案例。

  学院围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破局探索,始终紧扣产业需求、锚定学生成长,不仅为湖北低空飞行器等新兴产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还通过分享育人体系,为全国地方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打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堵点,培育更多兼具创新意识与实战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

  (刘玮)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革新之路 刘玮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