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实验小学在80年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出“好父母=好家庭=好氛围=好孩子=好未来,好教师=好课程=好班级=好校长=好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起了“1234”办学实践模型,通过明晰角色定位、遵循教育规律和深化实践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明晰角色定位: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
学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校长、教师、学生三方协同发力。阳谷县实验小学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明确各角色的核心职责与价值定位,才能实现育人效能的整体提升。
探索校长的双重角色。作为学校的引领者,校长既要当好文化传承的“守夜人”,也要做好课程创新的“设计师”。在文化传承方面,学校通过建设校史馆、征集老教师口述校史等方式,让学校80年的教育故事得以传承;在升旗仪式中增设“校训故事分享”环节,使“自我管理,追求卓越”的校训精神融入日常教育场景。在课程创新方面,学校结合阳谷县地域特色,研发“红色阳谷”主题课程,将国家课程要求与地方优秀文化相结合,实现了课程建设中“国家高度”与“地方温度”的统一。
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型发展。学校坚持“好教师=好课程”的理念,将教研室改造为全天候课堂展示舞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交流。这一变革使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创造者”,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生态中实现专业成长。
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将“好孩子”的内涵具体转化为6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审美、学会创造”。通过将校园樱花园、百果园改造为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从种植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实现了从“实践者”到“创造者”的转变,真正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遵循教育规律:构建科学高效的育人体系
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活动。只有尊重规律、顺应规律,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阳谷县实验小学通过实践探索,从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学校管理3个维度构建了“可操作、可衡量、可优化”的实践路径。
梯度化设计师资培养体系。针对226名教师的不同发展需求,学校构建了“沃土新禾”分层培养体系:面向教龄为0—3年的教师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组织教龄为4—10年的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通过“三选二”闯关模式实现专业突破;在教龄超过11年的教师中选出优秀教师,将其聘为“教育家型教师”,使其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在评价机制上,合理分配“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的权重,避免了“唯成绩论”等片面考核方式,激发了教师的发展潜能。
个性化开展学生培养。2023年学校新生入学评估显示,18%的学生存在“拼音迟缓”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三字童谣”“拼音儿歌77首”,采用节奏口诀和肢体模仿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6周后,学生“拼音迟缓”问题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学校教师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学业成绩、兴趣特长、行为习惯的变化,教师通过分析档案数据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班主任每月与家长沟通档案内容,形成了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人本化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学校坚持每月召开“一小时教职工大会”,设置“师德教育、亮点展台、微论坛、校长讲堂”4个环节,确保会议务实高效。创新教师“弹性考勤”等制度,让管理有温度;开通“学校建议直通车”,面向全体教职工定期征集意见建议,近3年,学校落实教师建议20余条,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深化实践创新:系统构建“1234”办学实践模型
在明晰角色定位、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阳谷县实验小学经过探索,构建了“1234”办学实践模型,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认真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校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3个维度构建育人体系。依托阳谷县的红色资源,建立校本资源库,收集48个红色故事,拍摄“阳谷红娃”系列微课100集;创新开发“毕业课程”,设计“写给母校的三封信”活动;建成“润心港湾”心理健康中心,构建“咨询—筛查—干预—追踪”四步闭环,2024年,校园内无危机事件发生。
坚持党建引领与依法治校两个根本原则。在党建引领方面,学校将党小组建在学科组,实现党建与教学深度融合;推行党员教师“亮牌上课”;在“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党员教师带头公示作业数据,开展帮扶结对。在依法治校方面,学校严格执行“教师代表票决”制度,近3年,学校评优评先、职称评定实现零投诉。
打造三支骨干队伍。学校班主任队伍实行“例会+沙龙”模式,创新开展“班会课众筹”活动;名师队伍建成“实小悦读”工作室,推行“全科阅读”模式,出版校本教材15册;青年教师队伍实施“1+1+1”成长计划(每年一个发展规划+每三年一篇总结+每五年一项集中汇报),2024年,6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构建四类课程体系。学校在“阅读课程”中引入AI分析系统,学生日均全学科阅读时长高于山东省均值;在“固本培优课程”中建立三级作业库,让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实现家校精准共育;在“专项技能课程”中开设六大项目,要求学生“六选二”;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设置8个项目式主题月,每月生成“成长报告单”,让教育成果可视化。
展望未来:推动技术赋能与资源共享
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阳谷县实验小学积极探索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学校与AI赋能教育教学专家密切合作,在各学科、各年级建立“AI赋能师生共进”实验班;在“体能训练营”课程中,学生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AI系统生成函数图像,完成“数据采集—模型建立—验证改进”的完整探究过程,实现了传统体育与数学建模的有机融合。
同时,学校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2023年初,学校将阳谷县西街小学纳入教育集团,实行“管理共享、人员共享、课程共享、评价共享”“四个共享”。自进入教育集团以来,阳谷县西街小学在阳谷县学业质量监测中优秀率提升8%,家长满意度达95%。阳谷县实验小学实现了“办好一所、带动一片”的教育均衡目标。
80年的办学实践使阳谷县实验小学深刻认识到,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既要发挥好校长、教师、学生三方的协同作用,又要构建科学的育人体系和工作机制。阳谷县实验小学的“1234”办学实践模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这一模型,以“自我管理,追求卓越”为引领,以AI赋能为新动力,以集团共进为新方向,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实践经验。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刘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