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全日制本科职业师范院校,在6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职业师范教育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优势,积极开展科教融汇育人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教师队伍是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师的科研水平是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科教融汇育人要求教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将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基于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机会,并以其严谨的科研态度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塑造学术品格。
近年来,学校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以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重点骨干教师与全体教师相结合、常态化培训与应急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一对一”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系列培训工作,年均组织“一对一”培训50余人次,组织各级各类项目申报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30余场次;大力培育科研领军人才,高起点高规格遴选“工师学者”,设置高达80万元的绩效奖励额度;重视科研梯队建设,重点培育中青年科研骨干,支持他们攻关国家科研项目和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学校印发《大学生“攀登计划”实施方案》,助力具有较高科教融汇水平的教师开展教学,鼓励学生早跟导师、早做课题、早进实验室。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沉浸式融入科研活动全过程,增长了真见识,习得了真本领。
厚植科技创新土壤
科研文化是孕育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土壤,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学术思维,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术素养,塑造学术品格,对其科研事业和职业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近年来,学校持续打造“工师大讲堂”品牌学术活动,邀请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年均举办科研讲座100余场次。学校高度重视科研诚信、科技伦理教育,承办由吉林省科学技术部门、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讲诚信 守伦理 开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主题调研活动座谈会。学校积极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丰富科普活动形式,教育学生热爱科技创新、传播科学知识。学校在“2024年全国科普日”开展科普微视频系列展播活动,作品《吉林梅花鹿》10天内浏览量达4300次,点赞量达1120次,转发量达550次。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吉林省科普讲解大赛,获得优秀奖2项、优秀组织奖1项。
学校的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活动全部面向学生开放,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科技的魅力,增强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意愿。
用好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作为集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学校对标吉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精心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目前,学校建有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学院1个、省部级平台32个,完成了省部级以上平台学科全覆盖,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实践环境。
学校要求科技创新平台全面向学生开放,支持开展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实践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各院部和课题组结合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开辟了专属实验空间,支持他们开展科学探索和创新性实验。
聚合“政、校、行、企、友”力量
学校作为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基础深厚,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校友建立了广泛联系,打通了“学位到岗位”的育人路径。
近年来,学校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健全与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的沟通机制,构建了学校资源内循环与社会资源外循环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校地—校企—校友”协同发展,加速科研项目开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研究中心、研究院,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究课题,做好“政、校、企三题合一”科研项目,把论文写在企业生产线上。建立企业技术需求清单、高校科技成果清单、校企成果转化项目清单“三单联动”精准对接机制,推动前沿技术从学校走向生产线。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动员校友深度参与科研攻关,将企业需求融入科学研究。用好“科创专员”“产业教授”政策,近3年,学校累计选派30名“科创专员”沉浸式入企挂职,解决技术难题30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转化科技成果157项,交易金额超1500万元。
深入的协同合作,锻炼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为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创造了条件,提前让学生从学习场域进入工作场域,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拓展创业就业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是学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器。能转化的科技成果才是真成果,才能满足企业的真需求,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学校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了相关政策保障,组建了服务专员队伍,探索了科技成果挖掘、转化、服务的工作路径。学校鼓励教师围绕吉林省人参产业以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光电信息、生物食品、柔性感知、医疗健康、服务机器人、高光谱成像等前沿技术领域,开展从基础到应用的贯通式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落地。学校连续两年获批长春市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后补助项目,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经验在吉林省多所高校推介,学校在2023年吉林省科技成果路演系列活动中作优势推介报告。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学生亲历了科研项目产业化的过程,为其创业就业打开了新的窗口,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转化应用—学生就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闭环。
当前,我国正处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技创新人才。未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将把科教融汇、科研育人进一步落到实处,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照亮学生的科技梦想,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为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贡献力量。
(苑恒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