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时空——解读中国书法文化基因”是临沂大学美术学院面向全国大学生开设的书法通识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重视学生对书法文化的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涵盖书法工具、书论、史论、经典解读、技法实践等内容,课程团队积极探索数字化、AI赋能下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形成了“价值引领、AI赋能、增值评价”的特色路径。
明确课程教学理念
近年来,临沂大学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出台《课程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了课程信息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导向。学校鼓励课程负责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兼具人文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体系。课程负责人推进“笔墨时空——解读中国书法文化基因”申报慕课课程建设项目时,将课程设定为2学分、30学时,聘请临沂大学美术学院专任书法教师执教,符合校内课程建设规范。在顶层制度的引导下,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对接学校关于数字资源建设、教师信息化能力、教学评价等改革要求,凸显“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
该课程将传统书法教学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注重学生理论素养与技能训练的双重培养。从书法经典的解读到技法实训,从文化内涵的阐发到价值观的建构,形成了知行合一的教学逻辑。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充分结合临沂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修订方向,强化通识课程的时代适应性,拓展通识课程的学术广度,提升了课程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普适性与吸引力。
通过“互联网+”与AI技术的嵌入,课程打破传统教学边界,为学生提供多元便捷的学习体验,并在课程实践中探索资源跨校共享与共建机制,助力构建开放协同的教学生态。特别是在与其他高校共享课程资源方面,课程团队积极建设平台内容授权机制和协同开发模式,使更多学生能借助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学习效果。
推动教学模式转型
“笔墨时空——解读中国书法文化基因”课程经历了“线下教学—慕课—AI课程”的阶段性演进。在最初的线下教学阶段,课程侧重教师示范与学生临帖训练。随着线上平台的发展,课程转型为开放型慕课,通过视频讲解、精品鉴赏和互动答疑,提升学生的学习自由度和资源的利用率。课程进一步借助AI技术,构建知识图谱、模块化内容与智能推送系统,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
课程配套建设了数字教材,借助动态链接与多媒体展示形式,拓展了学习维度。智慧课堂系统则基于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提供学习路径推荐和针对性反馈,实现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课堂”实践,促进了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双重革新。同时,课程还在技术辅助下开发互动性任务单、数字化笔迹识别等应用工具,为提升学生书写训练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提供支持。
课程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与多样化需求,开设专题模块供学生选修,如“篆书在当代存在的意义”“楷书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意义”等,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也积极推进与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等校内外资源的联动,拓宽学习空间与文化体验路径。
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系统融入“六维思政”理念,包括“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谐观念、民族自信、抗挫能力”维度。课程选取革命诗词、经典家训等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书写活动深化对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其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书法史背景分析与文化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尊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也鼓励学生将所学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内容,如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书法作品展览、志愿教学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此外,课程还组织“强国有我”青年主题书法创作、“党史百年·翰墨留痕”校园书写巡展等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
深化教学评价改革
课程评价体系从传统技能考核向多元综合评价转变。课程依托增值性评价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发展轨迹,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融合的“N+1+1”评价结构。课程教学平台数据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业完成度与互动情况,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及时性。
同时,课程还引入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机制,全面考查学生在书写能力、理论理解、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表现,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该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是否“写得好”,更关注学生是否“学得深”“思得远”。课程以作品成长档案、项目制评价等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成果,使评价既具学术导向,又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期末阶段,课程结合在线作品展评与综合性书写任务,既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审美感知,又促使学生增强跨学科理解和文化表达的能力。这种复合型评价方式,不仅提升了课程考核的针对性,也为学生个体能力发展提供了真实、多元的成长记录。
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7月,“笔墨时空——解读中国书法文化基因”课程全国范围内累计选课人数超17.6万人,覆盖高校436所。2025年春季学期共有8096人选课,互动次数超19.5万次,累计互动超207.1万次。课程已成为书法类通识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亦成为临沂大学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课程建设获得多方认可,课程先后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生反馈显示,课程显著增强了其对中国书法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部分学生因此开始了书法方向的研究与职业规划,显示出课程在价值引导与能力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此外,课程建设成果还在省级以上教育类核心期刊上陆续发表,为今后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
“笔墨时空——解读中国书法文化基因”课程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信息技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通识教育发展趋势的课程建设路径。未来,课程团队将进一步促进该课程在教学研究、资源共享与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房彬 史清晨 张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