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乍得首都恩贾梅纳的中乍友谊医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针灸培训正在进行。学校兼职教师、针灸医生谢能翔手持艾条,用法语向围拢在一起的乍得医务人员讲解“悬起灸”的操作要领。这是他抵达乍得后讲授的第一堂课,也是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开展“援外医疗+卫生职教出海”项目的一个缩影。
2024年12月,第20批援乍得中国医疗队抵达乍得,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支队伍既是医疗援助队,也是“职教出海”先锋队。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创新性地将医疗援外与“职教出海”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中非卫生职业教育合作新路径。
创新模式:推动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过去援外医疗以临床诊疗为主,现在我们更注重培养当地医疗人才,推动中国医疗标准和职业教育体系‘走出去’。”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副校长、第20批援乍得中国医疗队队长梁海洋介绍。
“援外医疗+卫生职教出海”模式依托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省级“双高”专业群(护理和中药学)的优质资源,将援乍得中国医疗队队员全部聘为学校“双师型”教师,在出国前进行系统化教学培训,并配套开发中法双语教材、实训器材和30余门数字化课程。援乍得中国医疗队队员在乍得既开展门诊、手术等工作,又承担带教培训任务,真正实现“医生”与“教师”身份合一。
这一做法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卫生健康伙伴行动”与“人文交流伙伴行动”有机融合,形成“医疗队当先锋、职业院校做后盾”的协同机制。
探索新路:坚持“标准引领、资源适配、平台支撑、师资孵化、闭环育人”
标准引领,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学院以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开发与输出为核心抓手,结合乍得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发中医适宜技术专业标准,建立中医技术技能人才认证体系。通过专业标准的开发,为后续课程体系、师资培训等配套资源“走出去”搭建了“标准框架”,让中国“职教出海”更具规范性与可复制性,切实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教育互联互通。
资源适配,开发本土化双语课程体系。学院将“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开发“中文+职业技能”双语融合课程包,构建了双轨培养框架。教材由“中方职教教师+援乍得中国医疗队队员+乍方医护人员+中国中医药专家”联合编写,融入非洲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平台共建,打造实体化实训基地。学院与恩贾梅纳大学、中乍友谊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乍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该中心第一期建设面积达200平方米(规划600平方米),划分理论教学区、实操演练区、中医文化展示区等功能区域,参照中国中医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配置。
师资孵化,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学院创新“1名援乍得中国医疗队队员+1名中国中医药专家”的“双导师制”,已孵化乍得“中文+中医适宜技术”本土师资20余名。建立中乍师生双向交流机制,乍得教师可来华进修基础理论与中医技术课程,合格后回国授课。
闭环育人,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学院构建“海外引入—本土化改造—师资孵化—技能输出”四阶闭环育人体系:海外引入国际先进职教标准与课程模块,经本土化改造适配当地需求后,由孵化出的本土师资团队开展标准化教学,最终通过毕业生技能输出反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单向输血”困局,实现可持续“造血”。
成果初显:实现“技术留人、文化留根”
2025年7月2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辉率队前往乍得,围绕“援外医疗+卫生职教出海”项目的核心目标,与恩贾梅纳大学、中乍友谊医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同步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学术交流会。此次活动得到乍方高度重视,乍得医疗卫生系统、教育领域代表共计100余人到场参会,为双方深化医疗技术传承与职业教育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合作双方商定了全年培训计划,并将每周五定为“中国医生开展培训日”,大力开展专科培训、临床带教、手术示范等活动。截至目前,援乍得中国医疗队已开展临床带教27次、手术示教13次,举办专科培训30余场,培训带教当地医护人员和医学生近2000人次。
作为学院兼职教师,针灸医生谢能翔在6个月内服务患者近千人次,培养6名当地针灸医生,推动悬灸、温针灸等技术扎根乍得;妇产科医生袁显平通过“海扶刀”(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培训讲座,成功将中国无创治疗技术引入乍得医疗体系;骨科医生欧阳训彦凭借高难度矫形手术获得乍得卫生部门积极评价;病理科医生王志创新的“赣州改良版瑞氏吉姆萨染色法”,将细胞染色时间从2天缩短至2小时,诊疗效率显著提升。这些鲜活案例既是“援外医疗+卫生职教出海”项目的技术传承实证,更是学院推动项目实现“鱼渔相授”理念的生动实践。
除了技术创新,文化交流也是“援外医疗+卫生职教出海”项目的一大亮点。2025年端午节,援乍得中国医疗队与恩贾梅纳大学联合举办文化体验日活动,开展中医讲座、八段锦教学和义诊,吸引150余人参与,多家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
夯实保障:构建“政校医”“铁三角”机制
项目成功离不开多方协同。学院形成“上级部门政策支持+‘双高’专业群资源输出+援乍得中国医疗队临床带教”的“铁三角”机制。上级部门统筹安排学院每年遴选1名中医专业骨干教师,随援乍得中国医疗队赴乍得执行项目的落实任务,并将其纳入年度师资培养计划,为构建“援外医疗+卫生职教出海”协同模式建立师资保障长效机制。
2025年9月20日,中乍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揭牌仪式在中乍友谊医院举行,标志着该中心正式启动运营。此次揭牌仪式不仅是中乍双方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具体行动,也为进一步深化中乍卫生领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以此为契机,将全力推进中乍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建设,推动项目提速增效、扎实落地。未来,学院计划选拔乍得卫生人员来赣短期研修,并尝试探索开展学历教育,经3至5年建成中医技术“鲁班工坊”,持续推进“援外医疗+卫生职教出海”项目的落实,将其打造成援外医疗的“金字招牌”。学院党委书记杨明福表示:“我们致力于让‘援外医疗+卫生职教出海’项目成为中非教育合作的典范,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职教方案。”
(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