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创办早、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纺织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按照“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的要求,纺织类专业以企业真问题为核心驱动力,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12年持续开展“三实(实验、实习、实践)一体”改革,构建了具有“创新生态”的纺织类专业育人新范式,致力于培养兼具深度工程能力与创新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破解产教结构性脱节难题,重构真问题贯穿的“三实一体”进阶课程体系
基于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纺织类专业直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痛点,历经“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三阶梯垂直上升阶段,并于2017年首批新工科项目中确立“自主创新人才”定位,确定真问题贯穿的“三实一体”进阶课程体系。构建了数、理、化、电和信息五类跨学科基础课平台,强化工程基础知识深度;建立“纺织新材料”“纺织新技术”“纺织新工艺”“染整新技术”四类核心课程模块,深化宽口径专业基础;塑造以“纺织教育发展基金会”为纽带平台、纺织产业真问题驱动的能力培养体系,将企业真问题解构为多个标准化教学模块,嵌入课程、实验、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创新训练项目等各个培养环节,打通“企业问题—教学知识点—工程技术迭代—工程技术创新—企业应用”的“知识—能力—应用”横向链条,破解产教结构性脱节难题。
该体系催生《纺织品染整工艺学》(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系列教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群等国家级别课程资源,实现产业需求到教学内容的精准转译。
有效衔接“三实”环节,打造双循环驱动的“三实一体”融合平台
基于2017年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纺织“卓工计划”升级探索与培养效果评价体系研究的建设经验,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纺织类专业就教育部门第二批新工科项目开展了“纺织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纺织工程专业升级改造探索”,以解决实验与实习衔接断层的问题。基于江南大学实行的三学期制,纺织类专业构建了“长学期+短学期”的校内“三实一体”微循环体系,建成了集成“微型化纺纱—织造—染整”全流程产线的工程教学中心与科学创新中心,实现“实验验证—微实习模拟—微实践检验”“三实”融合。依靠稳固校友资源和“纺织教育发展基金会”,塑造了校外“三实一体”大循环体系,深入实施“师生、校企、产教”“三阶共建”行动,建立“企—校—学”三方互利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培养学生高阶工程创新素养。双循环驱动体系有效打破了校内外培养壁垒,使“三实”环节从“机械拼合”升维至“化学反应”。
该体系催生国家级别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国家及省级实验中心,与纺织龙头企业共建60余家校外实践基地、校企“新工科创新工作坊”和江南大学企业“纺织研究院”等平台。
破解校企协同失能问题,创立全程贯穿的项目制教学模式
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碎片化的难题,纺织类专业结合12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基础和两个国家级别新工科项目的理论基础,系统构建了“一项目贯三实四阶”创新能力模式。以行业、企业和国家创新项目为载体,学生组队完成全流程攻关,导师按“问题洞察→原理攻坚→方案迭代→价值验证”四阶能力体系对学生能力进行动态评估,将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作为学生阶段性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该模式使“三实一体”教学环节在真实项目中深度咬合,使复杂工程能力于螺旋迭代中整体生成。近4年,学生获得“挑战杯”等国家级别学科竞赛奖励共180余项。
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纺织类专业历经12年持续探索,在育人质效与范式引领两方面实现了质的突破。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论文发表和产业新产品设计等方面卓有成效,印证深度工程能力与创新素养的实质性提升;建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群,出版纺织类《纺织品染整工艺学》等一系列优秀教材,被全国纺织类院校广泛采用;成果连续3届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人才培养质量获行业一致认可,强力支撑纺织学科软科排名跃居世界第二,为其他高校落实“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的要求提供了可复制的纺织类新工科“江大方案”。
(黄锋林 付少海 张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