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中心学校立足学生成长需求,以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突破传统教学框架,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学习、信息技术融合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四个维度创新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载体。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的数学教育成效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乃至整体认知发展水平。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校聚焦课堂痛点问题,积极探索和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且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创新与实践路径
学校教师主动转变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通过四大创新策略,实现数学课堂的全方位升级。
(一)创设真实情境,让数学“活”起来。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深耕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挖掘数学素材,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放置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将教室布置成微型超市,商品标价均为小数(如铅笔1.5元、笔记本2.8元),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在“购物”和“结算”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和应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运算,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融入游戏化学习,让数学“趣”起来。教师将游戏元素和机制融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例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组织“闯关夺宝”游戏,将计算题设计成一道道关卡。学生每正确解答一题即可前进一格,最终到达终点获得“宝藏”(如图贴、表扬信等)。中高年级学生在复习“多边形面积”时,教师设计“数学桌游”。学生通过掷骰子走格子,然后回答相应格子上的问题(如计算某个图形的面积),答对方可停留。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游戏,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
(三)深度融合信息技术,让数学“动”起来。信息技术不仅是演示工具,更是学生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利用动画、交互式软件等,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中,传统的剪纸拼凑方法操作烦琐且效果有限。教师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将圆快速分割成不同等份,并动态地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随着等份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从而直观理解“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πr×r=πr2”的推导过程。这种视觉化、交互式的体验,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强化实践与应用,让数学“用”起来。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学校教师设计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在学习“统计与概率”后,学校布置“家庭一周开支统计”或“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书调查”等实践项目。学生需要自己设计调查方案、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这样的项目式学习不仅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数据意识、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多维度多举措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创新教学策略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教师。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学校通过多维度多举措赋能数学教师成长。首先,推动学校教师持续学习前沿教育理论,使其深刻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将教学重心从“教”转向“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求教师深耕教研,用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与情境,备好“学生”和“方法”,精进教学设计;同时,要求教师尝试新教学方法,营造安全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与试错,宽容对待探索过程中的错误。再其次,要求教师加强与同事的教研交流及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进步、全面发展。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创新实践,进一步挖掘本土资源,不断丰富项目主题,加强校际交流学习,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更深层次的融合,努力让每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振红 党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