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融合”培养蚕桑产业创新人才

——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积极服务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09日 李木旺 钱平

  蚕桑是江苏科技大学三大办学特色之一。学校蚕业研究所生物技术学院(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以下简称“所院”)是我国首批蚕桑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所院充分发挥科教一体和专业优势,通过思想引领、产业引导、职业引路,探索构建政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教融合“三融合”蚕桑行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助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政教融合:强化思想引领的精神育人

  所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开展“春蚕精神立志行动”“劳动教育树德行动”“价值引领铸魂行动”,通过“立志、树德、铸魂”三大行动探索思想引领的政教融合实践育人路径,培养研究生的“三农”情怀、“顶天立地”的创新创业本领和“接地气”的乡村振兴能力,引导师生实践“勤奋、敬业、创新、奉献”的春蚕精神,激发“知蚕桑、爱蚕桑”的使命感,根植“兴农报国”人生志向。

  依托江苏海安、安徽岳西等蚕桑科技小院,所院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驻扎小院,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充分体现“小院建在农村,课堂设在田间,师生住在小院”的培养特色,深入了解基层“三农”实情,树牢师生“三农”情怀。师生在实践中开展蚕桑科技支农服务,为蚕农养蚕育桑提供技术指导,并深度调研蚕桑产业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产教融合:注重产业引导的实践育人

  所院坚持“耕读教学、实践育人”,突破以往研究生培养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弱化生产一线实践的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建在一线、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重点依托科技小院、研究生工作站,贯通耕读教学和实践育人新路径,让课堂教学成果在实践中持续深化,培养理论扎实和实践能力强的乡村振兴人才。

  所院联合17家企业,共建15门产业实践课程,以产业为引导,积极推进产教团队互促互进、产教基地同筑同成、产教成果共创共享,重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过程采取“2+3+1”组合教学,即第1—2学期在校完成理论课学习,第3—5学期在科技小院、研究生工作站开展产业研究实践,第6学期完成论文。在基地专业实践期间,学生入蚕室、下桑园“蹲点”,进名企、驻乡村“顶岗”,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一对应”完成实践教学。每名学生负责一个试验、解决一项生产应用技术问题,实现课堂教学与田间教学实践育人的无缝对接。

  创教融合:推进职业引路的创新育人

  所院通过共建蚕桑产业课堂、共创蚕桑创新国赛、共推蚕桑科技兴农,推动理论知识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紧密联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引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讲授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事迹,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热情。以教师指导、团队攻关、创新大赛“三位一体”联动,助推师生协同创新创业,开展蚕桑科技支农活动200余场,推广蚕桑新品种12个、新技术20项,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召唤。

  所院创新师生导学机制,将导师指导学生科研向蚕桑生产一线延伸,实现科研课题从“实验室选题”到“田间问题导向”的转变。通过师生协同将学生毕业论文研究和导师科研融为一体,共同创新创业、共同成长,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的蚕桑行业乡村振兴人才,将青年教师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师生协同关系。以“师生研究成果融入蚕桑产业发展、学生职业成长融入乡村发展”推进师生协同创新,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完成研究,并以相关成果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实现师生协同培养、教学相长、共同成才。

  经过探索与实践,所院建成了特色鲜明的“三融合”蚕桑行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升。研究生毕业后从事蚕桑行业科研管理工作的达75%,绝大部分成长为行业英才和骨干;毕业生先后获得“江苏省脱贫攻坚暨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先进个人”“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镇江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获批国家级别科技小院3个;近5年,研究生创新作品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别奖励42项。由学校首创的全国大学生蚕桑生物技术创新大赛每年吸引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20余家蚕桑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参加,为全国蚕桑专业研究生提供了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展示平台。近年来,“三融合”蚕桑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10余所行业高校推广应用,获得广泛认可,国家教育部门网站以《江苏科技大学:服务蚕桑、共筑丝路,贡献乡村振兴江科大力量》为题对其进行专题报道。(李木旺 钱平)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三融合”培养蚕桑产业创新人才 李木旺 钱平2025-10-09 2 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