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拔尖人才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以“依托传统、数智赋能、引领发展、面向未来”为引领,以培养地质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为使命,依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地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双碳’背景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重点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新时代地质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
思政引领
积极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学院打造“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思政工作品牌,牢牢把握“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队伍思政、文化思政”六大着力点,赋能地质报国、专业使命、德育效能、价值引领等,构建“大思政”“大融合”“大教育”的协同育人格局,从而实现教学、科研、思政三者的有机融合,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拔尖人才支撑。基于此,学院获批3门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
创新机制
构建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以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别一流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国家级别特色专业为依托,立足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和“双碳”目标,坚持“厚基础、宽视野、强素质、提能力”的原则,基于OBE人才培养理念,围绕“地质+”和“+地质”行业需求,拔尖人才遴选采取准入制,培养过程实施退出制,每年遴选15—30人,开展低年级通识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行“导师制+小班化”教学组织模式。学院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激发科研热情,形成了一套包含培养目标、选拔机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激励办法、过程管理的制度化培养模式。
引培并举
打造一流育人师资队伍
学院每年选派师资赴境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通过与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短期引进国外师资进行授课,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组织师资队伍及部分学生赴峨眉山、秦皇岛等地由兄弟院校建立的典型野外实习基地,进行联合实习,在优化教学资源、优势互补的同时,促进了师生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师资水平,也让学生观察对比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质演化历史,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地质思维,提升了他们的野外实践能力。此外,在理论课堂上,学院优选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进行小班授课,倾斜学院优势资源,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数智赋能
重塑传统地质学教育形态
作为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地质专业建设点,学院主动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积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跨教学团队,开设“深时大数据与地球演化”“人工智能与地质大数据”“地球科学前沿”“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等前沿课程,增设深部煤系气、氦气、地热利用等地学热点内容,构建“传统地质学+数字技术”课程新体系;建立野外实习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优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地球科学馆,打造“‘校园石头记’一日游课堂”等平台,推动教学方法从“以教为主”向“互动探究、做学融合”转变。
产教融合
拓展拔尖人才培养路径
学院与企业构建了“校企协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实现“校企共管、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团队共组、平台共融、项目共研、成果共享”的科教协同育人新机制,与河南省地质部门、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河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灵宝黄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建产学研基地,健全了企业全过程参与教学的保障机制,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相融合、教学过程与项目实施相融合、教学评价与科研效益相融合、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相融合,拓展了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
通过地质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院相继获批“地质学河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河南省本科高校“煤系非常规资源”产教融合示范学院和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自2018年以来,学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110人次,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队员全部来自2018级拔尖人才班,考研率稳定保持在75%以上,2020级拔尖人才班26人实现全员考研成功;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较高,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得到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致认可,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我国从“地学大国”向“地学强国”的跨越贡献力量。
(金毅 高迪 李云波 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