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双碳”目标实施的关键领域,电力行业正迎来产业链升级与新质人才培养的双重机遇。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沈国荣学院深耕电力专业教育70余载,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累计培养出以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3万余名行业骨干,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红色电力基因”育人体系。学院党委入选江苏省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电力系统教工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学院党委紧扣国家“双碳”目标和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创新实施“党建铸魂·红链聚能”工程。该工程以“链动发电、链通输电、链合变电、链接配电、链成用电”五大环节为核心抓手,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力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以“链式党建”模式为电力新质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
破局创新:构建“五链联动”育人新路径
——链动发电:激活人才培养“源头强引擎”
发电是电力生产的源头环节,学院党委通过强化组织联动,充分挖掘“链上”各类资源,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强电能”。
学院加盟清华大学领衔的“高校电气类党建双创协同平台”,与全国多所行业特色高校携手,共同探索电气类专业党建工作的融合创新路径;发起“南京市智能电网产业链党委”等区域性党建共同体,凝聚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南京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江宁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校地融合示范区与校友经济集聚区,为人才培养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链通输电:搭建人才成长“高速快车道”
输电是将电能传输到受端的环节,学院构建“1+N”党建联建模式,以1个教工党支部为核心,联动2个企业党支部与2个学生党支部,将组织力量有效传导至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搭建起高效畅通的育人通道。
党支部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不断完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院士引领+劳模示范+工匠传承”的立体化师资队伍;创新推行“三师”共育模式,精心聘请企业党员专家担任产业导师、校内骨干教师担任学术导师、优秀校友担任成长导师。通过“劳模工匠进校园”等品牌活动,传承工匠精神;开展“程小电NR(南瑞)追光”实践项目,让学生深入行业龙头企业接受实战训练,提升实践能力。
——链合变电:校准产教匹配“精准导航仪”
变电是将电能电压等级调整匹配的环节,党组织主动对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契合行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深入±800千伏姑苏换流站等重大工程现场开展学习活动,助力学生精准把握电力科技前沿动态;安排学生赴供电公司,实地调研调度控制中心等新型作业场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学生学习“金湖电力飞虎队”等先进集体的奉献精神,组织开展电力志愿服务活动,传承红色电力基因。
——链接配电:打造资源集聚“赋能新平台”
配电是将电能分配给用户的环节,学院借助产业链党建的纽带作用,促进各类资源协同整合,推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耦合。
学院充分整合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将党建共建链转化为人才培养链,构建起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与国网江苏电力科学研究院、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等“链上”企业携手,共同建设江苏省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省部级平台;积极参与产业链“青柠助理”计划,协助开展产业需求调研等工作,为校企双方搭建起信息共享的新渠道。
——链成用电:形成人才发展“成长生态圈”
用电是实现电能终端价值的环节,学院党委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党建引领、校企协同、学生主体”的育人体系,形成“培养—就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学院持续开展“就业·考研榜样说”等学风建设活动,营造优良学习氛围;创新“节气+思政”教育模式,丰富思政教育载体;打造“电力文化大讲堂”等文化品牌,传承电力文化精髓;设立“科创奖学金”,开办“创新实验班”,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毕业生深受行业认可。
硕果盈枝:“链式党建”引领发展新跨越
——党建赋能:织密全产业链育人“红色网络”
通过“链式党建”工程的深入实施,学院成功建成覆盖电力全产业链的育人网络。累计开展党建共建活动20余场,与“链上”龙头企业达成合作项目50余项,聘请产业链专家30余名,真正实现“支部建在链上、作用发挥在链上、人才成长在链上”。
——产教融合:锻造服务产业升级“硬核实力”
教师党员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构建“需求导向—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近两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项目5项、省级“双碳”重大专项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成果转化36项,获批新型电力系统省级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攻克35kV高压直挂大容量储能技术难题,为电力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立德树人:培育电力行业“优质新动能”
每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超200项,近3年荣获“挑战杯”国赛银奖、国际机器人大赛团体奖以及全国机器人大赛等全国性奖项39项。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提高。
示范引领:凝练电力党建创新经验
——机制创新:构建多方协同育人共同体
学院突破传统“单向发力”的育人模式,创新创立“1+N”链式党建协同机制,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并贯穿智能电网产业链发展全过程。创新“三师共育”模式,实现产业标准、学术基础与职业经验的有机融合,形成资源集聚、优势互补的强大育人合力。
——场景创新:打造沉浸式育人实践课堂
学院积极推动党建与育人场景从课堂向生产一线延伸,在特高压换流站等真实产业场景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实践教学,真正实现“党建场景与产业场景相融、实践现场即育人现场”,有效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与专业认同。
——评价创新: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标杆
学院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起既重视“显性成果”(如竞赛获奖、就业数据),更关注“隐性增值”(如红色基因传承、职业精神培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电力人才培养质量文化。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入推进“党建铸魂·红链聚能”工程,不断探索具有鲜明电力行业特色的党建创新之路,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张祚键 曹文波 陈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