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锚定“专业更专业” 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报 2025年10月01日 王彤 杨立东

  内蒙古科技大学始建于“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火红年代,近七十载栉风沐雨,学校始终坚守“扎根包头、立足内蒙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初心,与国家工业崛起同频共振,与区域产业振兴同向同行。已形成以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机械工程为核心的优势学科,构建起“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人才培养链条。学校拥有4个博士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精准对接内蒙古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与包头市16条重点产业链。其中,稀土材料、冶金工程等特色专业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匹配度超95%,“产业需求牵引学科建设,学科优势反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已然成形。

  学校秉持“因企而生,因城而兴”的办学定位,紧密依托包头产业资源,构建自身发展特色与竞争优势。2024年,学校开始工程硕博士培养专项的招生准备工作;2025年,在“新材料”领域招收35名工程硕博士,并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学校大部分学生将在内蒙古本地及西部相关地区完成培养,为地方产业定向储备卓越工程师人才。近3年来,内蒙古科技大学与包钢集团、一机集团等企业协同共建多个联合培养基地,聚焦稀土材料研发、智能装备制造等方向。超过80%的毕业生选择扎根内蒙古,已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目前,内蒙古正在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包头市也在全力推进“两个稀土基地”的建设,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此,内蒙古科技大学以卓越工程师学院为枢纽,锚定“专业更专业”目标,系统构建产教融合驱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对接产业需求,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

  内蒙古科技大学结合工程硕博士培养、高等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等专项,紧密围绕“国家急需、产业必需”,系统设立硕士与博士差异化培养目标,突破“一刀切”传统模式。工程硕士侧重“技术应用与工艺优化”,培养深入企业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骨干;工程博士强调“核心技术攻关与系统创新”,培育引领产业变革的高层次领军人才。

  在培养机制方面,全面实施“有组织项目制”培养模式,打破“一师一徒”局限,整合国家研发平台、企业科创中心和校内实训资源,通过建设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储能技术、安全与应急管理、先进装备制造等学科群,强化学科与产业对接、人才与需求匹配。围绕稀土功能材料、智能冶金装备等方向,组建“校内导师+企业专家”“双导师”团队,将培养环节嵌入到企业真实技术攻关项目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深化校企协同,完善“双主体”育人机制

  内蒙古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在稀土、冶金、材料等学科领域的优势,以“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术创新”为育人核心,紧密结合各种专项对弹性学制与实践能力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一企一策”个性化培养方案,覆盖多元生源类型,构建“校内学习—企业实践—学位成果形式多样化”有机衔接的多路径培养体系。

  为拓宽人才培养通道,鼓励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推荐免试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等途径参与到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中,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通过单列专项推免计划,优先遴选具备创新潜质和产业技术兴趣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可提前进入企业研发一线,参与实际项目,在“双导师”协同指导下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融合。

  通过校企双方“共研方案、共定标准、共享师资、共建资源、共管过程、共担责任”,实现“双主体”全流程协同育人。培养过程中采取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方式,推动“学中做、做中学”,通过多次迭代的工学循环,全面融合理论、科研、工艺与生产链条,实现基础课程、专业教育、实践实训与课题研究之间的高效衔接,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共建培养基地,强化实践能力与成果转化

  内蒙古科技大学与包钢集团、一机集团、北方重工等区域龙头企业合作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动培养内容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企业真实项目,把握产业前沿动态。

  学校出台《内蒙古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产业导师遴选与管理办法》,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导师,实现校企资源互补与双向赋能。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形成“教学—科研—生产”闭环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一线积累实战经验,构建“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同研发”的深度融合机制。

  立足专业培养,完善学院统筹的培养过程管理与课程建设

  内蒙古科技大学结合专业培养方向,系统整合课程开发、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价,强化培养全程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深入行业调研和校企协同,动态优化培养方案,构建模块化、递进式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创新与产业衔接,将“课堂”搬到“车间”、把“科研”对接“需求”,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同时,加强师资配置与教学督导,建立持续反馈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精准输送。

  对接专业方向,优化学院主导的因材施教选拔方案

  为确保“精准培养、按需输送”,内蒙古科技大学构建“产学研一体化选拔平台”,优化人才选拔与培养路径:在选拔阶段,结合企业需求设置,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职业规划选择方向;在培养阶段,为不同方向学生匹配对应企业资源,实现“一人一方向、一生一企业”的精准匹配。

  此外还突出“职业实践性”培养,加强基础课程与创新实训的有机融合:通过案例教学(分析企业技术难题解决方案)、专业实习(参与企业日常技术工作)、真实情境实践(主导企业小型技术改进项目)等形式,提升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学问题提炼能力”。

  作为扎根内蒙古的高校,内蒙古科技大学以产教融合为纽带,构建的“专业更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既传承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工业基因,又呼应了新时代区域产业升级的需求,以校企协同为路径激活实践资源,以能力提升为目标贯通育人全程,实现了“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企业技术难题破解、区域产业发展赋能”的三方共赢。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与区域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培养体系从“适配产业”向“引领产业”升级,为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包头市打造“世界稀土之都”输送更多“能攻关、善创新、留得住”的卓越工程师。(王彤 杨立东)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4锚定“专业更专业” 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 王彤 杨立东2025-10-01 2 2025年10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