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着力提升育人质效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8月29日 王琴

  贵州医科大学自2022年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来,不断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以队伍建设出成果

  2022年7月25日,《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印发,要求各高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贵州医科大学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筹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以下简称“教研室”),遴选骨干教师承担教学,配齐配强授课教师队伍。该课程是全校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组织教研室教师参加集体备课会,为课程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2023年,教研室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阅思研析践”教学模式研究为题,申报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这是自2019年设立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以来,贵州医科大学首次获得该专项课题。以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赋能教学实践,是切实推动课程建设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教研室教师们依托课题研究方向,不断探索教学改革。2023年以来,以课程建设为基础,获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获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贵州省“金课”立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级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个,贵州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以制度落实促成长

  为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教研室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关于集体备课制度的相关要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落实集体备课制度。教研室在开学之初明确每一章节的主备课教师,主备课教师围绕教学大纲要求,从备教材、备教法和备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分享,其余授课教师就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疑点、教学考点以及教学案例的更新等方面进行探讨交流分享。此外,教研室还严格落实学校和学院关于青年教师培养的相关制度安排,在新教师入职以后,定向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全程带教,实现老带新促发展。青年教师跟着带教老师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课程全程跟听,并围绕教学讲稿的撰写、教学试讲的引导、教学改革的指导和教学研究的引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各教学环节,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顺利适应和满足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以各类比赛促发展

  教研室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锤炼教师教学基本功为着力点,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激发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高质量发展。2023年以来,教研室教师荣获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为帮助学生学懂弄通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内容,教研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模拟政协提案为例,给学生讲述基层民主政治实践,在全校动员并积极指导多名学生,先后获得贵州省青年模拟政协提案二等奖、三等奖等好成绩,以及校级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为课程建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以实践案例提实效

  教研室积极组织教师赴贵州省多地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特色发展的现状,撰写调研报告,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章节的典型案例。该案例获得2023年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优秀奖。把调研成果作为教学典型案例,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教研室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教学成果。教研室教师团队指导学生拍摄了“行走的思政课”“脱贫谱新篇·蝶变促振兴——阿妹戚托搬出来的幸福”等系列教学短视频,截至目前作品播放量已经达9855次,作品聚焦整乡易地扶贫搬迁的阿妹戚托特色小镇的蝶变。鼓励学生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奋斗诠释青春。

  为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教研室还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其中实践环节包括小组研学、情景展示、微电影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和师生同上一堂课等,为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教研室教师们努力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下功夫、在教学方法更新方面下功夫、在教学成效取得方面下功夫,力求不断增强课程的育人质效。与此同时,为顺应数字化发展浪潮,教研室也积极推动“数字人”建设,接下来将以数字技术赋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高质量发展。(王琴)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1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着力提升育人质效 王琴2025-08-29 2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