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枣庄学院服务区域数字经济的核心载体,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构建“工”字形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在产教融合的深水区蹚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直面产业之问:在破解痛点中找准改革方向
随着数字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学院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传统工科教育方面存在的三大短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的知识更新慢,教材案例落后产业实际3—5年,课程体系滞后;校企合作多为“实习基地挂牌”“企业讲座授课”,缺乏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的深度参与,校企协同不够;学科壁垒导致学生跨领域整合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技术+管理+创新”的复合型岗位需求。
破题之策在于“四链共融”。学院依托新华三集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以“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教育链优化培养体系、人才链输送适配人才、产业链反哺教育改革”为主线,打造“校政行企协同(横)+专业集群支撑(纵)+数智平台底座(横)”的“工”字形架构,让教育链与产业链从“平行线”变为“交叉网”。
创新育人之道:在四链融合中构建育人新范式
治理创新,打造“政校行企”共同体。学院牵头成立产业学院理事会,由学院院长担任执行理事长,新华三集团等企业高管、政府部门代表共同参与决策,制定《产业学院章程》,明确四方权责。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占比达40%),每年投入300万元共建实训基地;政府部门出台《产教融合专项扶持政策》,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学院组建产教融合办公室,专人对接企业需求,实现“需求收集—方案设计—落地实施”闭环管理。
模式创新,构建“1484”立体化培养模式。学院以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开展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校企实践育人体系、人才数据库、技能认证互通、应用型科研机制、创新创业体系、企业主导创新和场景开发应用八项建设,促进专业内涵层次、产教融合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综合能力四方面提升。近年来,与新华三集团共建“网络安全攻防”“云计算架构设计”等28门产教融合课程,将HCIE、H3CSE等行业认证标准嵌入教学,开发企业真实案例库220个,实现“课程内容即岗位需求”;组建由60名校内教师与40名企业工程师构成的“混编师资库”,企业导师承担30%实践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近3年获国家奖项116项、省级奖项480项。
数智赋能,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构建“云—网—端”一体化智慧教学平台,建成智慧教室16间、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开发“AI学情诊断系统”,实时追踪学生能力短板,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上线“知识图谱核心课程”15门,实现“线上理论学习—虚拟场景训练—线下项目实战”无缝衔接;实施“班墨+智能”文化育人工程,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班墨工坊”实践基地,培养“懂技术、有匠心”的高素质人才。
服务产业之责:在产教融合中彰显学院担当
改革成效最终体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效上。人才培养提质,近3年培养毕业生1980人,就业率稳步提升,专业对口率提升至85%,成为区域数字经济的“人才蓄水池”。产业服务提效,与枣庄市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承担企业横向课题135项,到账经费超3000万元,成为地方产业升级的“技术发动机”。辐射示范提能,相关经验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省内外30余所高校来院交流,与喀什大学共建虚拟教研室,先后派出4名教师到喀什大学支教,推广一流课程建设经验,输出课程标准5套、师资培训方案3个,成为西部高校产教融合的“助力器”。
未来之路:在守正创新中续写产教融合新篇
作为地方高校的二级学院,学院深刻体会到,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三个主动”:主动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对接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主动让企业走进育人全过程,企业参与教学评价权重达40%;主动用数智技术重构培养模式,智慧教学覆盖全部专业课程。
站在新起点,学院将继续深耕“工”字形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模式,以“四链共融”激活创新基因,以“数智赋能”提升培养质量,努力成为区域数字经济的人才摇篮、技术高地和创新引擎,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更多智慧。
(杨振 燕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