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契合国家、浙江省及温州市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温州理工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携手本地头部企业,聚焦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依托项目制教学等多维度路径,打造多维协同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多措并举,实施改革
(一)多元融合,筑牢系统化育人根基。一是精心构建课程思政顶层架构,融合价值观塑造、工程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四大要素,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灵魂。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通过“企业家进课堂”、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激发学生梦想。项目式课程思政的实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提供科技创新项目、搭建实践项目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工程应用能力。例如,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与社会实践机会;心理资源助力学生增强心理素质,提升抗压与承受能力。三是搭建立体化课程思政平台,为师生提供资源共融共享的智慧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师生受益。定期组织观摩、培训与交流活动,加强教师教学研讨与经验交流分享,提升教学质量,形成育人合力。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融合思政教育与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教学吸引力。
(二)融通校内外实践要素,理实并重,深化人才培养内涵。一是以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核心,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了解行业新的技术趋势,增强应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企业家与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与市场变化,提供创业经验与行业见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二是建立创新实验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等多层次实践平台,打造立体化实践成长路径。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及校企合作项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引入前沿领域专家,提供行业动态与技术趋势,确保学生与时俱进。三是利用搭建的多层次实践平台资源,结合创新创业中心及专精特新产业基地等平台,鼓励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创新探索与创业尝试。通过与科创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可直接进入企业学习,在市场环境中锻炼。将温州“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融入课程,讲授“温商精神”、剖析温商力量,通过企业案例与创业者历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四千精神”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
(三)打破产学研用壁垒,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产教融合成效。一是通过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提升创新思维。产业学院建设强化教师队伍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提供前瞻性教育资源。“留温工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教师根据学生需求与项目特性,提供个性化指导,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二是结合博士创新站、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科创平台及政策,以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技术难点为项目载体,通过校企“双导师制”,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接受学术与行业双重指导,培养兼具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三是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参与多学科交叉团队项目合作,针对关键科学与技术难点,实施项目式培养,“一人一导师、一生一方案”,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协同创新的综合素质。
形成亮点,成效凸显
机器人工程学院着眼温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智能制造类人才的需求,探索“大思政”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工程意识培养—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能力培养”四个层次,围绕拓展思政资源、改革课程体系等维度精准发力,开展实践教学,具有如下创新特点:
(一)党建引领,构建“思政课导师+技术导师+辅导员”“三驱动”团队,精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思政课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技术导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业进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三位一体”模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实际产业项目,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理解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强化家国情怀,提升综合素质,应对多方面挑战。
(二)“未来科学家+企业家”“双家”协同引领,搭建跨学科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无缝衔接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学科竞赛与项目制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动力。通过参与企业科技创新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产业技术需求与趋势,挖掘技术难题,锻造其跨学科融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分工与团队协作,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与领导能力,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提升其专业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系统化培养体系为产业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满足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需求。
(三)“博士创新站+实习基地、实践基地”一体两翼,产学研用多主体协同,形成跨行业多维度育人新模式。通过基础课程学习、工程实践进阶训练、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实战的递进训练体系,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与协同创新的能力。各环节训练深化学生能力提升,确保其能够应对多学科交叉的挑战,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创新需求。新模式突破了以往人才培养的局限,打通学校到企业的人才应用通道,推动产业需求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提供支撑,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机器人工程学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扎实专业基础及实践能力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契合地方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需求,育人成效凸显。一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机械工程专业获批浙江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省“十二五”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入选在温本科高校“市级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也是校级硕士点建设培育单位。学院建有工信部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教育部门智能制造人文交流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恒丰泰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及智能制造科研平台。二是学生就业能力与竞赛成绩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高位水平,为全校仅有的一个连续3年留温率超40%的学院,向本地智能制造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产业人才。学科竞赛成绩突出,获各类奖项75项,其中国家及省级一等奖29项,有效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与品牌价值。学院打造多模式综合实践平台,覆盖机械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机器人工程等优势学科,正泰集团、恒丰泰、亚龙集团、合兴集团、德力西集团、瑞立集团、瑞明工业股份、浙江石化阀门集团、浙江长江汽车电子、万控智造股份等知名企业深度参与学科建设。学院改革成效显著,育人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胥加青 王丹 叶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