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教育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学校较早成立的二级学院之一,现开设有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两个本科专业和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三个专科专业。20余年来,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以岗育才、以课为本、以赛促学、以证提能”的“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顶层设计管理联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岗课赛证”联通
学院专门成立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挂帅,主持全面实施,各部门协同工作,分管教学院长、督导主任、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具体统筹运行。学院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在工作布置、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学院组织相关专家、教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筛选出思想文化、科技文化、医药文化、体育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教育教学全过程。
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利融入“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保障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制定了完善的“岗课赛证”管理制度,对各方的权责予以明确。一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学院设立单独的“岗课赛证”课题研究经费,加大对这一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以与学校、企业等第三方合作和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多渠道解决相关经费来源问题,保障项目有效经费的稳定投入。二是规范奖励制度。对于获批国家、省、市、学校不同层次的与“岗课赛证”相关的项目,配备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于获得国家、省、市、学校不同层次的与“岗课赛证”相关的奖项,给予一定的奖励。三是设置常态机制。建立完善的“岗课赛证”常态化日常管理细则,其中,包含管理纲要数项、信息化管理制度5项、实验实训管理细则2项,教学管理细则10项、科研管理细则3项,财务、资产等方面均围绕“岗课赛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基地运行实现联动化、制度化。例如,在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安全管理、数据资源四个方面,制定了一套适应“岗课赛证”信息化发展的规程体系。完善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机制,有效发挥“岗课赛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协调、组织和监管职责,形成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局面。四是组织推广宣传。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数字化媒体宣传推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经验与做法。调动各种资源,做好报道、宣传、推广工作,彰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教育教学成果。
统筹规划目标联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岗课赛证”联通
学院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明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教育教学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岗课赛证”课程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案设计、教材选择等教学范畴规范化文件时,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岗课赛证”教育教学中的权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学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目标。学院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岗课赛证”目标联通。建设“岗课赛证”自主知识体系,纵向统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化、学理化和专业化路径研究,将“岗课赛证”有机融入学科与专业纵向螺旋自主知识体系。开设“岗课赛证”课程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形成“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统筹力量,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围绕“岗课赛证”等设定纵向螺旋课程模块,建构“岗课赛证”必修与选修课程群。编写“岗课赛证”课程教材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课程和“岗课赛证”教材。例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有机融入“岗课赛证”教材,构建纵向螺旋教材编撰体系。选好“岗课赛证”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的、典型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岗课赛证”内容,统整理论与实践课件、讲义、专题片等,帮助教师讲深、讲透、讲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的纵向螺旋课堂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内容研究。运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课程的有效方法,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纵向螺旋的“岗课赛证”课程配备助教,协助开展教学组织、课后答疑、课堂教学方法等研究工作。完善“岗课赛证”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岗课赛证”学院领导、教学督导、教研室主任、“岗课赛证”教师和学生参加的多维度、综合型、纵向螺旋教学评价工作体系。探索“岗课赛证”教学过程评价机制,用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的教学评价成果。
教书与育人联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岗课赛证”联通
学院教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岗课赛证”联通的关键。为了做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让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学院“岗课赛证”教师同专业教师联手,学院与教研室共同组建“岗课赛证”“德技双馨”的师资团队。团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岗课赛证”教学体系,建立“岗课赛证”课程沟通机制和双向互促制度。学院要求“岗课赛证”教师围绕“三全育人”实际,结合现实困境和教学特征进行深入沟通,建立了“岗课赛证”导师结对子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共建“岗课赛证”工作队伍,建立将有效沟通、联系机制与培训机制引入教学的育人评价体系。“岗课赛证”教学团队由专业精湛的老教授、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与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组成,老中青“三结合”,在“岗课赛证”课程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合作。除“岗课赛证”专业教师之外,学院要求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与行政人员等多方通力合作。建强“岗课赛证”课程骨干教师互兼、动态组合的师资队伍,用好学校、学院与其他社会资源,协同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合力。同时,学院注重“岗课赛证”教师教学观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要求教师用好方式方法,把“岗课赛证”课程讲深、讲透、讲活,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岗课赛证”课程讲授的主要方法是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以赛为方式,以就业为导向。例如,“岗课赛证”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知、情、意、行等多要素协同融合的大教学观,实现理论讲授、情境体验、实践锻炼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的有效路径是坚持立德树人,践行“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这为“岗课赛证”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岗课赛证”课程的融合、融汇、融通。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岗课赛证”的相互融通、相互贯通。“岗课赛证”专业课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与研讨,找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的切入点。学院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岗课赛证”课堂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在“岗课赛证”社会实践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重构和完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的多元主体、多重考核体系,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评体系的构建,实现“岗课赛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此外,学院还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的育人考核方案吸纳思政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成绩由学校和学院两部分评价组成,学校成绩采取“课堂及时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学年评价”长周期形式,学院考核采取“小组成员评价+专业教师评价+管理部评价”的多元形式构成。
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课程,证明了这一举措不仅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人才。所以,学院不断推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探索,为培养新时代负责任、有情怀、有担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作出积极的贡献,最终实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突破。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教育学院始终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的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校园文化打造、实践平台搭建、评价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培养、社会资源整合及国际交流等具体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岗课赛证”。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获评山东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有青岛市教学名师1名,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学生参与国家级别、省级大学生赛事62项,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8次。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岗课赛证”为特色,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王冰 王梓楠 张雨龙娃 顿艳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