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淬砺育匠魂 数智非遗映“潮韵”

——韩山师范学院创新“四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30日 郑耿忠 袁德辉 冯健文 罗秋兰

  潮起韩江畔,薪火映杏坛。韩山师范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百年师范教育积淀的基础上,创新构建“四位一体”地方高校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学校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价值引领,通过必修课程覆盖2万余名学生,开发数字化管理系统并记录2000余场实践活动,将专业教育、非遗传承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其中,师生共创的潮州剪纸作品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60个本科专业在课程和“第二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学生在各类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别、省级奖项百余项,形成了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四位一体,淬火成器

  韩山师范学院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逻辑起点,为全校2万余名学子厚植“劳动创造人、劳动塑造魂”的价值根基;通过集体劳动和个性化劳动淬炼铸魂育人的“立体工坊”,构建起“价值引领·专劳融合·非遗添彩·数字赋能”的“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五育”融合在韩园深入践行;依托“双向”劳动清单管理制度,将课堂延伸至东丽湖畔,让公益服务、专业实训、生活劳动化作2.3万双手共同书写的青春注脚。

  在这里,劳动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60个本科专业将劳动教育植入课程图谱,学生凭借出色的专业技能,荣获国家级别、省级竞赛奖项逾百项;非遗传承人执剪为笔,师生共绘的《潮风百韵·一剪千华》让千年潮绣在劳动中绽放出“山花奖”的灼灼光华。当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与剪纸刀下的细腻纹样紧密结合,当三尺讲台的理论之光与躬身洒扫的实践之举有机融合,“四位一体”育人模式正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将“匠心”与“匠魂”镌刻进韩师学子的心里。

  数智非遗,文化生辉

  韩山师范学院以数字为笔、以非遗为墨,在劳动教育的宣纸上挥毫泼墨,绘就“科技赋能传统、匠心对话时代”的育人画卷。学校自主研发劳动教育数字化管理系统,以“云端织网”串联2000余场活动的全流程清单,让劳动实践活动的每一滴汗水都有迹可循;依托“韩师慕课学习通”平台,15门劳动教育慕课如繁星点亮2万余名学子的求知苍穹,106项数字化教学案例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云端智库”。

  当非遗传承插上数字的翅膀,千年潮州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焕发新生。在潮菜非遗课堂上,学生借助数字化教学学习潮菜知识与烹饪技艺、感受潮州文化魅力;在剪纸课堂上,刀锋游走于虚拟仿真项目的三维光影,学生指尖的作品《精忠报国》跃出纸面,化作入围“山花奖”的数字艺术珍品;在潮绣工坊,短视频镜头记录下丝线穿梭的韵律,非遗大师的匠心与当代学子的创意在直播间进行碰撞,让“潮风百韵”的绮丽通过云端走向世界。在这里,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共同熔铸出“以劳育美、以美促创”的韩师劳动教育品牌。

  评价立标,星火燎原

  韩山师范学院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指挥棒”,在劳动教育的沃土上耕耘出一套“量有尺度、质有标度、育有温度”的“韩师标准”。学校创建“1+5”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劳动素养为导向,基于“劳动教育持续性、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组织”五维评价方法织就覆盖全校的育人网络——每学期32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贯穿本专科全程,“双向清单”反馈机制让2.3万份劳动教育档案在云端生长,10多项管理制度如齿轮咬合,将劳动素养精准嵌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当评价改革遇见推广辐射,创新的星火便燎原成势。劳动教育微专业在此萌芽,为中小学播撒劳动教育的“种子师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探索,让200余场跨学段活动惠及学生3.5万人次;在潮州中小学的课堂上,韩师研发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落地生根;在中小学省级教师培训项目里,韩师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这份改革之力,更淬炼出累累硕果——从获得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一等奖到获评多项省级劳动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案例,从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荣光到“最美一线职工”的赞誉,韩山师范学院正以广东为原点,通过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产出辐射全国的教改成果。

  千帆过尽初心在,潮平岸阔再启航。未来,韩山师范学院将持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优化“1+5”综合评价指标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运用,提升“五育”融合育人成效;二是拓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实践路径;三是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升级劳动教育管理系统功能。学校将以更扎实的举措,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郑耿忠 袁德辉 冯健文 罗秋兰)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2劳动淬砺育匠魂 数智非遗映“潮韵” 郑耿忠 袁德辉 冯健文 罗秋兰2025-04-30 2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