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野 筑梦振兴 书写育人新篇章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探索乡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30日 董莉莉 罗融融 姚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助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是传承乡村文化与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肩负着为乡村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组建于2015年的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立足西部,以“专创融合、思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为理念,探索出了一条乡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需求驱动

  创新课程生态体系

  基于“融通问道”的核心理念,学院创建“乡建需求链牵引+跨学科知识重组”的新型课程生态,横向嵌入遗产保护、数字孪生、生态建造等前沿模块,纵向建立“文化—设计—技术—生态—治理”贯通式课程体系。增设乡村规划设计、乡村建筑营造、乡村景观设计、乡村文化传承等特色课程,形成涵盖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传统建筑技艺,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乡村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建设作品。根据课程类型匹配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理论课程与前沿微课中有机融入、动态更新乡建核心知识点和热点。设计课程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等项目训练,由跨际教学团队集中讲授与分散指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转化应用。实践课程依托酉阳县恐虎溪村等82个传统村落研习基地,分年级、跨专业、分专题组织教学,与云南艺术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国内外高校联动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跨域组合完成空间规划、建筑营造、景观生态、文化创意等任务,全面提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同工作效率。

  多维联动

  创新资源聚合模式

  学院秉承“知行赋能”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科研合作。创新“项目矩阵+基地集群”的双轨聚合模式,形成覆盖传统村落活化更新全周期的实践教学资源池。对接村落保护、实施和发展的三级需求,耦合“乡村建设项目类型”和“高校乡建实践类型”两个维度,构建4×4乡建项目矩阵;汇聚“政校地企”资源,明确角色,打造实践教学(认知、测绘、设计、建构)、研究创作(空间规划、建筑营造、景观生态、文化创意)与社会服务(科普宣传、技术创新、国际交流、文化传承)三维研习基地集群。满足实践育人的场域创设及选题需求。建立高校教师+地方匠师+企业导师的“多师同堂”团队,形成调查研究、规划设计、艺术介入、装置建构等基层教学学术组织,按“绿色+”“艺术+”“数字+”板块设立学科竞赛辅导团队、前沿微课讲师团队以及联合毕业设计指导团队,保障多元教学科研活动的组织实施。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乡村规划编制、乡村建设示范项目,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共同开展乡村建设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乡村社会服务。

  数智赋能

  创新人才循环机制

  学院遵循“缮兴聚源”价值导向,构建“高校输血—在地造血—人才活血”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高校和乡村的双向赋能。构建数智虚网共享空间,数字平台“星典”承担人才培养与研究创作的基础功能,AI设计平台“筑智绘”满足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拓展功能,信息平台“数字灵山”实现旅游活化与国际交流的特色功能。耦合教学研创需求和乡村建设要素,搭建同时支撑人才培养和项目实施的理仿实创融合进阶资源矩阵,实现原生资源素材+再生利用场景库、实践育人场景+工程项目案例库的“多库合一”,支撑60余所国内外院校进行实践教学、志愿服务、学术研讨等,满足乡建领域的跨区域设计协同与知识共享。数智网络同步支撑8600个乡村和企业进行乡建项目实施、技术培训、文化交流等,实现技艺传承数字化,依托乡土营建工坊推动工匠培养体系化,开展非遗文创开发促进文化产业化,形成教学反哺乡村的路径闭环,以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学院建成35个数字资源库,26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编写31部教材,开发8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400余项,发表论文千余篇。未来,学院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资源建设为基,以体系创新为器,以服务乡村为用,深化乡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董莉莉 罗融融 姚阳)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2扎根乡野 筑梦振兴 书写育人新篇章 董莉莉 罗融融 姚阳2025-04-30 2 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