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强调高等教育要面向产业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4个世界级别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5个优势制造业集群”。绍兴市是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形成了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视觉等多个“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作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使命,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特色,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融通”(以下简称“三融”)为核心理念,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耦合,为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因材施教
构建矩阵式培养体系
学院以“分类引导、修德求真、追求卓越”为核心理念,开展研究生学术展、考博交流会、“风则谈‘化’论坛”等品牌活动,营造“矢志创新、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深入贯彻“三融”理念,实现科研成果、产业需求、学科交叉与课程内容的深度结合,构建涵盖“基础理论—创新训练—实践实习”等多层次的矩阵式培养体系。围绕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通过强基补短、联合培养、拔尖托举的层次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与择业方向,提供个性化分类分层发展的教学和科研指导。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优势,与济南大学、佳木斯大学、挪威斯塔万格大学等高校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深造的机会。与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与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开展项目合作,形成了“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技术开发、升博深造”“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多元融合
创新理论与实践体系
学院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紧密对接行业前沿,在自主编撰的教材中引入新的研究成果;与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发“现代制药技术”在线课程,由企业总工程师授课。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小论文撰写、答辩式评估等灵活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施“双导师制”,每年动态遴选50名校内导师和30名校外行业导师,组建联合导师库,导师团队全程指导创新竞赛、科研项目,并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形成师生协同创新机制。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将企业课题转化为研究生培养项目,鼓励研究生以产业实际需求为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形成“揭榜挂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有组织的理论教学、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引导学生将学术理想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扎根地方创新创业的热情,形成了“人才培养—产业需求—区域创新”的良性循环。
结果导向
建立全周期评价模式
学院以“区域产业需求适配度、学术创新能力达成度、社会服务贡献度”为核心评价维度,构建了“目标驱动—过程监控—结果反馈”“三位一体”的全周期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多角度、全方位、复合型且贯穿研究生整个学习与发展历程,实施以“全面、多元、引领”为导向的复合型综合评价,对学生思想政治、学术道德、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竞赛获奖、学术报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表现综合考量,打造质量闭环系统。学位论文实施严格的“双盲审制度”,推行领域专家和学术委员会的审核制。这种“多要素、全周期”过程评价新模式,既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学业水平和个人特长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考量,也实现了“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学院师生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300余篇,深度参与国家级别科研项目50余项,获授权专利200余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别金奖、铜奖等10余项,以及省级金奖、银奖、铜奖等20余项,建成省级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产业变革和浙江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大背景下,学院通过构建“三融”培养体系、创新分层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实现了“低进高出”的人才培养和“一流筑峰”的学科建设双向强化,为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实践案例。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与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等产业平台的深度合作,为绍兴打造“万亩千亿”产业新平台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徐青 应佳迪 奚晓翔 曾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