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部署,立足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局,以“搭台子、建机制、育项目”为主线,以“实体化、产权化、专业化”“三化”策略为核心,精心构建出“集团化办学、校企利益共生”的特色发展新模式。通过搭建全国预制菜产教融合共同体、山东高科职业教育集团、诸城市域产教联合体等重大平台,构建起产教深度融合的“四梁八柱”,成为山东省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的先进典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培育新优势。
搭台子
构建产教融合“大格局”
校长张绍秋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之一。他深耕产教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长期参与集团化办学改革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张绍秋的带领下,学校勇担时代使命,以平台思维破解产教协同难题。2023年6月,学校联合预制菜龙头企业山东惠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全国预制菜产教融合共同体,创新打造以独立法人公司运营的预制菜行业产教融合平台,张绍秋作为山东省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的重要发起人,担任全国预制菜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
共同体以“实体化运作、市场化运营”为特色,由学校与山东惠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注资成立山东惠潍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标准制定、技能大赛等30余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有力推动预制菜产业全链条升级,被列为“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实践期间,合作办学处处长侯国强作为项目核心推动者,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校企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深度参与学校首批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产教联合体等国家级别项目立项工作,并成功推动惠发食品产业学院项目落地实施。
同步推进的还有诸城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构建“政府部门主导、校企主体、多元协同”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园区化”共生。联合体以“一园多院”为载体,整合潍坊市经济学校、诸城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等资源,共建实训基地、技能培训中心和创新实验室,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00余人次,助力诸城打造“中国预制菜之都”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建机制
激活校企协同“强引擎”
为夯实校企合作之基,学校首创“三实”运行机制。一是法人身份实,校企联合成立独立运营公司,按市场规则开展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二是核心层运行实,成员单位共用园区、共享管理体系,形成“决策共商、资源共投、成果共享”的治理模式;三是项目支撑实,依托职工技能大赛、预制菜标准制定等项目,创造经济效益超500万元,推动校企合作从“松散联结”迈向“利益共生”。
在诸城市域产教联合体框架下,学校探索“双主体”育人机制,与东晓生物、美晨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实施“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的贯通式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零距离”对接产业需求。
育项目
锻造产教融合“硬实力”
学校以项目为抓手,推动产教融合成果落地生根。依托全国预制菜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共建“智慧餐饮中心”“协同研发中心”等四大功能平台,孵化“小窗口 大味道”餐饮连锁品牌;联合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攻克食品加工关键技术,转化专利3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成为区域预制菜产业升级的“技术引擎”。
在诸城市域产教联合体内,学校实施“百千万”赋能工程。建设百个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开发《绿色无公害韭菜栽培技术》《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等69门乡土教材;开展千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农业技术骨干3000余名;联合龙头企业实施岗位定制计划,为得利斯、惠发、佳士博等企业输送技能人才2000余名,助力诸城荣获“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称号。
专业化深耕
贯通人才培养“全链条”
学校聚焦产业需求,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组建智能制造、建筑信息化等7个产教联盟,形成“四链衔接”育人新生态。通过邀请产业教授、工匠导师进课堂,将产业领域新的生产工艺、智能装备等技术融入教学;选派博士教师担任企业“技术副总”,助力破解生产线技改难题。
学校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改革,与济南圣霖等企业采取“1+N”模式共建电商产业学院,即以“电商产业学院”为核心平台,整合电商龙头企业资源,形成“教学+实战”一体化培养体系,为区域名企输送大批“能吃苦、能干事、能创新”的技能人才。
张绍秋表示:“职业教育必须扎根产业沃土,搭台子、建机制、育项目,才能培育出地方认可、产业需求的适应性技能型人才。”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三化”策略,聚焦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新兴领域,为山东省“十强产业”和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书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唐德良 侯国强 鲁桂琴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