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商业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商贸分院)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入手,系统化开展具有审美内涵、顺应时代发展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多举措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在具体实践中,南京商业学校关注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学校劳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主导地位,更重视劳动过程的安全、舒适等,明确劳动教育的两个指向:一是培养健全人格,二是培养富有较强适应性的新型劳动者。
“可持续性”是南京商业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学校以“能行天下”为校训,坚持在专业技能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规划,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了持续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提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学校通过系统性地开设劳动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劳模工匠进校园、举办相关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走进非遗传承人手工坊和走进乡村体验新农村建设等各类特色化专题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学校具体劳动课程的设置也充分关注趣味性、协作性和学生的体验感,以丰富的课程资源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以基地为依托,多场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南京商业学校以多维空间为实践载体,为教育活动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支撑。学校积极开发与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校家社企”“四位一体”协作框架下多场域构建基地劳动教育课程、专业性劳动课程、生活性劳动课程和社会化劳动课程等,使劳动教育更具有操作性、系统性、多样性、生活性和社会性。
首先,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经过多年实践积累,南京商业学校建设了“荷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基地占地500余亩,劳动教育设施设备完善。以基地为依托开发的《希望的田野》《生活课程》《“荷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案例集》《劳动教育》等教材,以及完善的PPT、视频等配套课程资源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课程基础。学生走进乡村田野,在不同季节体验耕种采摘等农事活动,亲身感受农业劳动的艰辛。
其次,发挥专业优势,深度发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资源优势。南京商业学校坚持把劳动场景延伸到专业课堂和实习实训场所。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劳动创造能力,在提升技能的同时也收获劳动成果,培育劳动精神,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创新。烹饪专业学生通过精湛的刀工技艺,雕刻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胆创新,把南京的各个景点以多样态模式展示出来,制作了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和艺术作品;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通过协作,开发出拥有自主专利的无纸化请假系统,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再其次,多方协同,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2023年11月,南京商业学校开始实施“校家社企”“四位一体”协作育人模式,并把这种模式充分应用到劳动教育实践中,通过构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完整的劳动教育场域,深入挖掘校内外劳动资源。在校内,班级认领包干区,养护花草树木,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重视家庭劳动,通过劳动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与社区合作开展志愿者义务劳动活动,与交管部门协作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并协助维护交通秩序;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走进生产一线的机会,在实践中操练技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审美为导向,深层次挖掘“劳动创造美”的内涵
南京商业学校坚持把审美教育贯穿劳动教育始终。“荷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荷锄”的文学审美意象概括劳动之美,唤醒学生内心对劳动的渴望,实现以劳育美、以劳育人。教师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大胆融入美学元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以身边的美为创作源泉,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实现美美与共。学校通过开展“雅韵校园”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艺术作品美化校园,劳动的美育功能得以彰显,在专业技能与艺术审美的融合中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既有实践深度又具备美学高度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南京商业学校“荷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评为院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课题“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获批省级职教教改课题并顺利结题;“跨界融通生活课程”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多篇劳动教育相关论文在权威刊物上发表。2024年12月,南京商业学校应邀在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高校劳动教育论坛上作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专题交流。(张利海 周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