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校以八十八载办学积淀为根基,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自信筑基、以创新思维赋能的教育新路径。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融入育人实践,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新美少年”。
党建领航铸文化根脉
“新美课程”体系守正创新
学校始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育人基石。学校在建校初期倡导“强身体、增知识”,在新时代则形成了“以创新之美,育时代新人”的教育哲学,构建了“尚美修身”“达美言语”等六大“新美课程”体系,构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双向驱动的育人格局。
在“尚美修身课程”中,学校以“新美新育”党建品牌为统领,将党小组建在年级组,将党建工作融入课程开发等核心环节,学生通过“典籍中的家国”校本课程研读《论语》《孟子》,结合情景剧编排与非遗技艺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在“非遗中的匠心”项目中,大足竹编、巫山三峡皮影制作等传统技艺成为职业教育的鲜活教材。通过文化浸润活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植在学生心中。学校打造“新美十二景”校园文化场域,将“音符园”“铃萝廊”等空间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课堂。学生创作《乐音》《风铃之歌》等作品,让老水车、绿植藤蔓承载起流动的文化记忆。
此外,学校还立足“以创新之美,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青少年文化创新启蒙教育路径,以“非遗少年宫”特色社团群为载体,通过“文化+科技”融合模式,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平台,形成“科技赋能非遗、项目驱动实践、多元协同育人”的特色路径。
政校家社四方协同
形成文化育人合力
学校创新构建“政校家社”四方联动机制,形成文化育人合力。通过“家校文化联创平台”创新推出“家风记忆馆”主题课程,家长与学生携手在“新美家校工坊”中,用老照片、书信、传家器物布置“时光展台”,通过“三代人对话”的形式,让“勤俭”“守信”“爱国”的家训走进课堂。社区文化顾问团开发的“老城故事探访”路线,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巴渝文脉。
学校联合社区开发研学路线,让课程实施突破校园围墙。基于“新美课程”体系,学校将研学活动与地域优秀文化传承相结合,进行“寻美重庆”主题研学,调研多个重庆地标,并编撰《文化传承与创新研学笔记》。学生以“红领巾议事员”身份参与社区探访提出保护建议,部分建议作为江北区“馆校合作”项目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参考。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坚定文化自信。
学校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实践中融合科技元素,让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成为育人亮点。在清明纸鸢设计赛中强调使用环保材料,在端午龙舟模型竞速赛中引入流体力学原理,在中秋诗会上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玉兔探月车”,诵读人工智能生成的个性化航天主题诗歌,实现“科学+诗性”的双重育人体验。95%的学生能精准阐释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内涵,60余首学生原创诗歌在期刊上发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重焕生机。
评价体系革新助力“新美少年”全面发展。学校依托钉钉平台搭建“文化足迹”电子档案,完整记录学生在“行走江北”课程中的实践数据。通过“成长档案袋+师生家长共评+数据分析报告”的多元评价方式,形成评价数据,让文化素养发展可视、可溯、可优化。
五维融合智慧赋能
教育场景持续拓展
学校构建“五维融合”智慧育人体系,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融合路径,构建文化传承数字化转型新模式。依托江北区智慧教育平台,开发“数字游江北”课程资源;书法课堂引入智能临摹辅助系统,结合学校“墨韵坊”特色课程开展笔法训练;在“非遗创客”项目中,师生运用简易建模软件设计的“石刻纹样书签”“川江号子动画”等数字作品,通过区级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联动展示,相关成果获评国家级别“科创筑梦助力双减”试点单位、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形成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的典型经验。
学校通过数字绘画、AR互动等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如在“励志壁”等场所嵌入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学生讲解视频、创作过程,实现“静态景观”向“动态资源库”转化。通过3D建模技术开设虚拟展厅,将“新美十二景”搬上云端,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传播网络。
通过资源联动,学校构建了“地域特色鲜明、跨界融合深入、创新实践多元”的文化教育生态。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跨校联盟合作,拓展文化项目内涵,探索“AI+文化传承”“元宇宙非遗体验”等前沿领域,为青少年文化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江艳 郑丽 瞿炼 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