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以下简称“震幼”)地处震泽古镇。震泽古镇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之乡。多年来,丰富的蚕桑资源与深厚的蚕桑文化底蕴为震幼的蚕桑课程建设提供了可能。震幼以“立足本真的教育、培养幸福的儿童”为办园理念,以“真实、操作、合作”的课程开发理念,构建了古镇文化背景下的蚕桑课程体系。把幼儿在种植、饲养、剥棉、抽丝、加工、展示等蚕桑实习场的实践操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融入家乡文化课程,让幼儿在游戏与一日生活中不断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成为身心健康、习惯良好、情感积极、睿智创新的幸福幼儿。
树理念、明内涵,自下而上搭框架
震幼在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华德福教育等理念的引领下,经过20余年的课题研究,逐步确定了“真实、操作、合作”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内涵,并在实践中完成了课程框架的建构。
震幼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4个方面开始进行蚕桑课程框架的建构。蚕桑课程中包含了9个主题活动,震幼以生态思维方式建构蚕桑课程体系,即将蚕、桑和自然、人、社会等关联起来。在课程设置中,遵循蚕桑文化中“桑、蚕、丝”及其衍生物的逻辑关系,让幼儿对蚕桑文化有一个递进式的、完整的体验与认识,从而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循环。
盘家底、筛资源,动态持续建课程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震幼充分利用蚕桑资源,开始了蚕桑课程的探索历程。该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散点挖掘,蚕桑课程萌芽阶段。此阶段,震幼主要依托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对震泽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收集和梳理。教师开发了大量散点式的蚕桑集体教学活动。蚕桑课程也在思考、实践中逐渐萌芽。第二阶段:线性开发,蚕桑主题篇章构建阶段。此阶段,教师发现蓝本主题活动中有部分脱离幼儿实际生活,故而萌生了替换主题的想法。震幼围绕蚕桑元素进行了五大领域分科教学的主题活动设计,蚕桑主题活动逐步取代蓝本主题活动。第三阶段:网状建构,蚕桑资源课程化成型阶段。此阶段,震幼将蚕桑资源进行整合,以情境脉络推进蚕桑资源课程化的建设,将前期点状、独立的蚕桑活动以情境脉络为线索,由点到线、由线到网进行有效串联。
至此,蚕桑课程成为脉络交错、“有血有肉”的园本课程,逐渐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样态。
重过程、常评价,多元主体促发展
蚕桑课程的实施是将理念、设想付诸行动的过程。震幼基于蚕桑资源融入项目活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专室活动、幼儿园环境的实践路径,通过课程审议、家长助教、社区联动等实施策略,有效保证蚕桑课程的开展。为了更好地保证实施的效果,震幼以多元化的方式对蚕桑资源主题活动进行评价。
蚕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震幼的蓝本课程更加适合园内幼儿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在蚕桑资源的熏陶下,幼儿的学习品质显著提升,幼儿更加专注与投入。蚕桑文化滋养了幼儿的心灵,培养了他们对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情感,激励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震幼经过20余年的实践研究,实现了以蚕桑资源引发幼儿有意义学习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
自震幼异地新建项目实施以来,面对愈加丰富的蚕桑资源,震幼不断开发蚕桑主题、创设蚕桑环境,不断深入挖掘蚕桑资源。震幼把蚕桑资源融入生成性主题活动、自主性游戏活动、趣味性教学活动、体验性生活活动、探索性实践活动等活动,利用地域文化中丰富的蚕桑资源,在幼儿活动中开展各种与蚕桑有关的活动,把生活实践和幼儿教育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蚕桑的多项技能,促进多种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养蚕知识,提高其文化素养。
在文化中传承、在实践中融合、在沉淀中创新。在未来蚕桑课程建设中,震幼将继续促进幼儿成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幼儿园的发展迈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李敏娟 陈洁 贝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