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创办于1915年。办校以来,学校始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坚持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的办学理念,以“让每名学生都充分发展,让每名教师都施展才能,让每位家长都收获希望”为办学宗旨,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优质学校。学校已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组织奖”以及福建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先进教工之家”“第二批‘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高举党建引领旗帜,多维度推动深度融合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构建党建“12345”工作模式,凝聚多方合力,系统性地统筹学校工作。其中,“1”是指“一个中心”,即坚持以课堂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2”是指“双向融合”,即将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引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3”是指“三个先锋”,即设置“鹏湖”先锋岗、先锋班、先锋教研组;“4”是指“四个职责”,即党支部书记带好一个团队、管好一个支部、办好一项特色,党支部委员带好一个年段、联系一个先锋教研组、培养一名骨干,党小组长带好一个党小组、联系一个先锋班、培养一名新教师,普通党员带好一门学科、帮扶一名学生、实现一个目标;“5”是指“五个平台”,即打造理论学习平台、创新研讨平台、“鹏湖讲坛”平台、心理咨询平台、完善考评平台。
同时,学校大力推出“党建+名师工作室”育人模式,打造党员教师先锋主力军。通过党员先锋示范课、专家指导、名师引领等形式,深化开展“抓五比、创特色、争先进”活动,大力打造校—县—市级名师、名班主任、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优秀团队,使党员教师成为教师的楷模,敢为争先,争当“拓荒牛”。
聚焦教师专业成长,驱动高效教学创新
学校注重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教学示范、师徒结对、外出学习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依托“领航工作坊”和“名师工作室”,学校打通教师专业发展通道,组建管理团队和教师成长“鹏湖先锋”共同体,充分发挥名师、名班主任、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实施“1+N”导师团带教制,全面加强新教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对、与名班主任结对、与专业特长教师结对,让新教师快速成长。
同时,学校重视集体备课,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开展卷入式、沉浸式、评比式教研活动,建构语文“精讲、多读、启悟”,数学“精问、善等、少言”,综合学科“精辩、多维、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专题讲座、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式,做到教研活动减量增质、覆盖全科,问题驱动、固本培元。
践行“以生为本”理念,促进“五育”多元发展
学校积极践行“以生为本”理念,打造德育品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以少先队为龙头,以“十礼教育·五声德育”为载体,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依托六大育人途径,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坚持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协同育人,从队伍、阵地、课程等方面不断开展德育工作。同时,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支撑、社会为补充,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开展居家“五个一”活动,要求每名学生每日做到一练(具有一项体育特长)、一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写(能写一手好字)、一看(收看《新闻联播》)、一做(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展现“体艺见长”风采,全面实施“五育”并举
学校秉持“以体育心、以美润魂”的教育理念,构建起“体艺为基、‘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
打造体育教育特色。以“阳光体育”活动为引领,打造学生课间快乐“一刻钟”,在“地面游戏”中增智健体。抓好体育传统特色项目(摔跤、柔道、足球),构建“课程—社团—赛事—实践”“四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学生参加全国、省、市摔跤锦标赛共获得500余枚奖牌,并取得多项团体冠军的骄人成绩,至今已向省、市输送一大批运动员,其中一名学生已成为国家级别运动健将。
打造陶瓷教育特色。学校依托瓷都德化的地域优势,创新教育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有机结合,开发专门的瓷艺校本课程、开展跨学科视域下校园读写实践,推动陶瓷文化在校园内普及与传承。
多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学校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思政先行,扎实推进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善水”思政课程新格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陈志平 苏书作 苏莹莹 毛龙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