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

七秩风华正青春 立德树人铸未来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6日 林溪

  悠悠未央,芳华待灼。2025年,西安工业大学迎来建校七十周年华诞。

  西安工业大学坐落于古城西安,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本硕博培养层次完整,也是国家“兵工七子”成员之一、B8协同创新联盟(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发起者之一。学校获评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高校。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担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坚定不移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成为国防工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筚路蓝缕孕西工精神

  西安工业大学始建于1955年,前身为西安第二工业学校(后改为西安仪器制造工业学校),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为西北地区兵器工业配套的仅有的一所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光荣传统。

  时间镜头拉回到1955年,按照国家发展兵器工业的战略部署,西安工业大学的前身——西安第二工业学校应运而生。在西安市东郊(现金花校区)的一片荒土地上,学校的创业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使一片无房、无路的荒地成为通路、通水、通电、有吃、有住、有教学实验场所初具规模的校园,并于1956年8月正式招生。由此,学校肩负起了为军工生产培养技术人才、为军工科技服务的历史使命。

  1965年4月16日,学校归属第五机械工业部门领导,升格为西安工业学院,开始招收4年制本科生,也因此完成了从中等专科学校到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的嬗变。1969—1977年,学校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也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改建工厂”时期,改名陕西光学仪器厂(代号5218),并承担国家下达的军品生产任务。

  1978年至1999年,乘改革开放东风,学校在本科复办后即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校是当时全国首批复办的55所高校之一,并于1982年成为全国首批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93年学校正式获批了“军用光学”和“机械制造”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启了培养工程类型高水平人才的新征程。1998年5月,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1999年,学校管理体制变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学校的发展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06年更名为西安工业大学。

  七秩寒暑,春华秋实。从西安第二工业学校到西安工业学院,再到西安工业大学,从隶属原兵器行业部委到划转至地方,再到成为陕西省政府部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共建的省属高水平大学,从建校之初的两个专业,到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再到今天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学,一代代西工人扎根西部、献身国防,始终践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弘扬“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校风,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弘扬与时俱进的“在创新中追求卓越”的现代军工精神,形成了独有的“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图卷和催人奋进的时代征程中,师生传承西工精神,坚守初心、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产生了以“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单杏花、“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萌月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校友。

  扎根军工铸七秩风华

  栉风沐雨,弦歌不辍。

  西安工业大学生于兵工、长于兵工,军工特色鲜明。长期以来,西安工业大学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努力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西工力量”。

  70年来,学校扎根军工,着力培养学生的军工品格,让学生“识军工、懂军工、融军工”。同时,学校还面向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和工程实践,增加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社会延伸环节,优化培养过程,再造知识结构、校内实践平台和质量监控体系,更好地履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人”的伟大使命。

  当前,学校成立了西北地区仅有的兵器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及“兵工七子”高校共同组建“B8协同创新联盟”。成为秦创原(国防工业)创新促进中心成果转化平台公司董事长和法人单位,在学校设立秦创原(国防工业)促进中心核科技分中心。

  学校拥有“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光学先进制造与光电检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重点科研平台,拥有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基地37个。

  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科技部门、国家教育部门、国家工信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千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刊发在《Nature》子刊和《Science》子刊,学校教师荣获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各类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

  在学科和专业建设、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西安工业大学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优势,军工科研体量与质量稳居省属高校首位,为兵器工业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国防单位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硕果累累开启新征程

  跬步以积,凯歌频奏。

  10年来,西安工大人始终秉承“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与国家发展和国防工业建设同频共振,坚定走“立兵 强军 拓民”的特色发展道路,在发展方面交出了一张亮丽答卷。

  从试点“一院一策”到推出十八项改革任务,再到体制机制改革,从“改革发展年”到“学院活力提升年”,再到“人才工作提升年”,学校从师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题,不断深化和凝聚对改革发展的认识,破除和革新制约改革发展的壁垒,推进和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多措并举下,学校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员活力进一步增强。

  10年砥砺奋进,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7个学科列入省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15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20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28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28人荣获国家、省级教学名师称号,155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各类高级别人才项目或成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特聘教授。

  当前,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和硕博连读机制。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设有55个本科专业;现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教职工1922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300人。现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4600余人,本科生两万余人,校舍建筑面积106余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超过5亿元,馆藏图书183万册。

  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学校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安工业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理工学院”,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单位。目前已同英国、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名校或研究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实施了近200个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包含世界名校访学、联合培养、双学位、假期带薪社会实践等。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留学西工”品牌工程,招收培养43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本硕博和语言生四类留学生200余人。

  忆七秩荣光,逐一流梦想。70年砥砺奋进,西安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获得长足且可喜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各指标显著提升。今天的西安工业大学,流淌着兵工人的血脉,践行着军工报国、科技报国的追求。未来,学校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军工优势,全面开启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新征程,奋力谱写西安工业大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林溪)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1七秩风华正青春 立德树人铸未来 林溪2025-04-16 2 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