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美育是塑造灵魂、培育人格的关键环节。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中心小学,以美育为突破口,将美育融入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之中,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创新机制,在乡村教育的广袤田野上,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育人画卷。
美美与共:确立“五育”融合目标灯塔
东吴镇中心小学确立“美美与共”目标体系,推进“五育”融合,构建和谐共生的育人生态。
以美润德,涵养心灵美。美育是涵养品德的肥沃土壤,学校充分挖掘乡村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活动。在古老的传说、传统的民俗中,学生们体会到先辈们的智慧与坚守,从而激发爱国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美启智,激发创造美。将美育融入各学科教学,是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重要举措。学校结合乡村农业生产实际,引入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开设农业科技课程和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感受自然之美和科学之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以美启智,形成美的学习特质。
以美健体,塑造健康美。学校借助乡村广阔的户外活动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马拉松、户外探险等。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力量与速度的和谐统一,欣赏自身与他人的形体美,体会运动的节奏与韵律。通过这些活动,以美健体,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美益劳,领悟劳动美。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美育紧密结合,开展农田劳动、手工艺制作等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劳动中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在劳动成果中发现美、创造美,深刻理解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内涵,提升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融合创美:探索“五育”融合实践路径
东吴镇中心小学积极探索“融合创美”的多维育人路径,通过学科融合、活动融合、文化融合,让“五育”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落地生根。
学科融合,打造多元课程矩阵。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学校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寻找不同学科美育的融汇点。将六大艺术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为学生夯实艺术素养根基。在社团活动时间,开设普及性艺术社团和精品非遗文化社团,满足学生的多元兴趣需求。同时,从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大美育视角出发,探索家校共育课程,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活动融合,创新育人活动形式。学校融合传统的学生活动,设计以美育为核心的学生活动节。开展全员参与的各级美育活动,如“东小好声音”“最美朗读者”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抓住重大节日和关键事件,开展美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实践活动,用艺术之美厚植学生的爱国之情,让美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文化融合,营造育人文化氛围。学校打造“点滴文化、无声滋润”的育人环境新样态。创新美育文化元素,如校树、校服、校歌等,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美育价值。挖掘校史文化,在学校建校100年之际,通过拍摄校史纪录宣传片、上演校史剧等方式,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让校史文化成为育人的生动教材。
各美其美:构建“五育”融合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五育”融合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东吴镇中心小学设计“各美其美”的评价机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反馈与指导。
分项设计,精准评估学生素养。学校将学生评价模块细分为品德美、学习美、健体美、创艺美、勤劳美五大板块。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具体的分年段评价指标,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表现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学校为学生研制了表现性评价标准,采用分等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标准充分考虑乡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和适用性。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学生,同时收集学生各评价维度的数据,形成成长数字画像,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增值评价,激发学生发展潜能。学校建立增值性评价激发机制,定期评估学生“五育”发展情况,形成增值水平。评估结果不仅反映学生的表现水平,还明确其发展潜力和进步空间。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潜力,实施分层激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措施。期末,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授予“阳光学子”等荣誉称号,将“五育”成果与荣誉紧密结合。
以美润心,践美于行。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以美润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劳”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探索创新,为乡村学子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乡村小学“五育”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中心小学校长 谢海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