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以下简称“专业群”)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遵循“适应需求、合作共生”的改革理念,聚焦智能、标准、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对接优质粮油、晚熟柑橘、东坡泡菜等重点农业产业,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过程中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增粮优果、增粮优菜、增粮优猪培养了大批优秀现代农业技术高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如今,专业群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四川省农业丰收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国省荣誉。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教师团队入选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获得国家、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奖项12余项,学生获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奖项20项。为我国同类院校提供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坚持目标导向,谋划施策路径
构建“363”课程思政体系,以提升专业群声誉、职业认同感,改变毕业生“离农”倾向。学院通过专业课堂、实践课堂、云端课堂3个课堂厚植“三农”情怀,在教书育人中融入涉农政策,培育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知农爱农教育;将农耕文化、时政热点、农情专题、行业杰出人物等6个方面的“三农”发展实际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从课程层次、学生层次、学校层次3个维度,改变学生固有的认识,提升专业认同感。
构建“两平台四模块三拓展”课程体系,紧密对接岗位需求,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学院依托专业资源库建设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剖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融入新质生产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编制课程标准,设置承载课程。按照产业水平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岗位集群耦合衔接、联动调整,创新形成“两平台四模块三拓展”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与产业耦合发展。依托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两个平台,遵循“种、养、加、检”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产前生产条件评价、产中生产过程管理、产后产品经营销售等关键环节,形成“粮油作物生产技术”“果蔬生产技术”“猪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监测”四大核心模块化课程,使得学生在特色选择、职业技能、前沿技术三方面得到拓展。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学院结合现代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增设了“农业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生产”“智慧畜禽生产”等产业发展前沿课程。
实施“四型四坊”素质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师资建设,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鼓励教师积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挂职,进行实践锻炼,发现产业问题并更新教学内容,把新的农业生产成果传播给学生,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兴趣。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队伍进行模块化改造,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以“教学、创新、技能”三维为核心,通过模块化团队重组和平台(工作坊)搭建,以教育教学工作坊培养教练型“双师”、创新创业工作坊培育创新创业型“双师”、科学研究工作坊培育研究型“双师”、乡村振兴工作坊培育服务型“双师”,提升教师团队“双师”素质。
构建“双主体四融通三牵引”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创融合度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工作室的“双主体”场所,通过校企融通、产教融通、师资融通、德技融通“四融通”的方式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组织模拟公司,一年级学生作为“印随者”,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予以兴趣牵引;二年级学生作为“践行者”,带领新生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予以能力牵引;三年级学生作为“引领者”,领导公司经营管理,予以发展牵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在教师指导下提升研究成果转化率,为社会发展服务。
构建“四台四合”的乡村产业发展共生圈,提高产教融合质量,深入推进科教融汇,增强产业振兴能力。学院通过搭建政策引领、合作育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科技在线服务“四个平台”,形成多元主体联合行动、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科技攻关、联合振兴产业“四个联合”机制。
依托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与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建农技推广科技小院,驻地开展技术服务和研究,共建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依托博士工作站、马建英大师工作室科研创新平台,牵头成立眉山市晚熟柑橘产业协会,开展晚熟柑橘技术攻关与推广。依托搭建的科技在线服务平台,承办“四川科技兴村在线”眉山平台并与各区县平台连接,实时了解涉农主体生产技术需求,为其提供咨询指导。联合眉山市气象部门和眉山市经济作物站,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专业群充分利用这些平台,联合政府部门、种植合作社、涉农高校等单位开展生产竞赛。政府部门发挥组织优势,号召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户、合作社、企业等积极参与,把生产主体聚拢起来;招引产业链上下游农资、农产品经销及加工企业参与赛事,解决生产主体后顾之忧,把服务体系建立起来;给予参赛种植业主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把种植业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高校师生在竞赛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与服务,把技术成果推广开来;以解决种植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课题,在赛事推进中把科研工作开展起来;育才与助产双管齐下,互促共进,把高校专业助推产业振兴的优势展现出来,从而形成“平台支撑,赛事驱动”的产教融合新路径,成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造血器”。
坚持效果导向,收获斐然成效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助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人才培养实践的不断深入推进,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学生全面发展成效明显。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强、动手操作功夫深的优秀人才。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优秀毕业生称号80余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余人次。学生近年获得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奖项2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四川省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1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达98%。学生的技术技能得到企业认可,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正大集团、海霸王(汕头)食品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工作表现得到赞扬,毕业生满意度达97%。
“五金”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成绩斐然。建设高水平“金专业”,入选四川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培养了一批“双师型”“金教师”,“双师型”教师占比超80%,立项省、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2项,入选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获得奖项12余项。智慧赋能,打造开放共享“金课程”,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国家、省级建设名单,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训项目2个、农业农村部门名课名师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1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双元协同,打造形式多样“金教材”,编写工作手册、校企双元等教材10门。建成永丰村农技推广科技小院,紧跟现代农业发展前沿,对校内10余个实训室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打造一流实践教学“金基地”。
产教融合,助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成效显著。专业群教师长期与科研机构、涉农部门、涉农企业合作,联合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种植新技术推广,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攻关等。以连续9年开展的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为契机,解决了水稻品质不优问题;开展水稻“吨粮田”高产攻关,配套良种良法,竞赛田块单产可达969公斤/亩。其研究成果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人次,四川省丰收奖先进个人1人次,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眉山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15名教师入选四川省农业农村部门农业科技服务队,1名教师入选“2023年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特色经济作物”团队。推广晚熟柑橘新品种5个、新技术8项,辐射30万余亩,与丹棱县生态源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联合攻克晚熟柑橘生产技术,制定了行业标准。助力眉山晚熟柑橘被确定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构建“线上咨询服务,线下现场服务”的“双线共推”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截至日前,开展在线咨询信息服务1万余次,服务种植规模超3.1万亩,服务养殖规模超5.8万头,挽回经济损失220余万元。依托博士工作室、马建英大师工作室的科研创新平台,团队教师在作物生理调控等领域开展研究,为建立优质、高产和高效的生产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持续为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筛选出一大批抗逆性强、适于在生产中应用的品种。
广受赞誉,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专业群在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可复制、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经验,四川省内外10余所兄弟院校进行学习借鉴,专业群的专业影响力显著提升。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研讨会上作分享交流,在四川省高等职业学校现代农业技术专业质量监测研讨活动中,向四川省开设有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10所高职学校质量管理部门、院校(专业)主要负责人作专业建设交流发言。团队所在现代农业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筹备并召开国家级别专业教学资源库研讨会,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等四川省内外10余所院校进行交流研讨。
未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群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将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为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培养更多优秀高技能“三农”人才。
(陈航 杨俊 杨加琼 王美)